中醫(yī)古籍
  • 《本草述鉤元》 甘遂

    作者: 楊時(shí)泰

    生西涼者上。汴滄吳者次之。(日華子)苗似澤漆。莖短小。而葉有汁。其根皮赤肉白。作連珠。大如指頭。實(shí)重者良。一種草甘遂。乃是蚤休。療體全別。苗亦不同。根皮白色。(蘇恭頌)

    味苦甘。氣大寒。有毒。陰草也。潔古曰。純陽也。瓜蒂為之使。惡遠(yuǎn)志。反甘草。主下五水。治大腹(即水蠱)疝瘕。腹?jié)M(水氣之聚)面目浮腫。除留飲。去痰水。

    利囊腫(仲為痰飲景治末涂腹用甘遂喘脹。

    息。大晨熱湯生研為溫酒血室及婦人心風(fēng)血邪。用遂心丹。甘遂二錢為末。以豬心取三管血和藥。入豬心內(nèi)縛定。紙裹煨熟。取末。更入辰砂末一錢。分作四丸。每服一丸。即將豬心煎湯調(diào)下。大便下惡物為效。

    不下再服。按以上方。皆就其切于治。標(biāo)者錄之。若當(dāng)從緩而治本。必不可嘗試。故不采也。

    〔論〕甘遂氣味苦寒。為陰。乃潔古更曰純陽。何哉。此正先生察物之精。后學(xué)詣不至此周身而也。

    是已氣所即也繆氏。雖善下水除濕而性陰毒。能耗損真氣。虧竭津液。必察病屬濕熱。有飲有水而元?dú)狻残奘隆趁姘惺臁R匀テ涠?。然后入用?/p>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