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俗呼茨芥。其葉多刺。又名刺薊。二薊相似。花如髻。但大薊高三四尺。
尺許。葉不皺耳。大薊生山谷。及平原高阜處。小薊生平澤。即此亦當(dāng)有別。
微有苦。小薊止有甘。不可不審。
大薊根
(葉同)氣味甘溫苦平。其葉涼。主女子赤白沃。安胎。療崩中血下。一切鼻衄吐血葉治腸癰。腹臟瘀血作暈。撲損。生研。入酒并童便任服。
小薊根
(苗同)氣味甘溫。日華曰涼。主治暴下血。血崩嘔血。金瘡出血等證。養(yǎng)精保血。治并胸膈煩悶。開胃下食退熱。苗去煩熱。生研汁服。小薊力微。只可退熱。不似大下氣也。(日華)大小薊皆能破血。但大薊兼療癰腫。而小薊不能。()大小薊根。
沖氣。日華云涼。當(dāng)是微寒。其性涼而能行。行而帶補(bǔ)。大薊較勝。(仲淳)心熱吐血用刺薊葉搗。絞取汁一小盞頓服。心上有熱。舌上出血如涌泉。小薊根同升麻茜根艾石。水煎。入生地。一二沸溫服。食啖辛熱。傷肺嘔吐血。名為肺疽。大薊根同犀角皮蒲黃杏仁炙草桔梗煎服。下焦結(jié)熱。尿血成淋。小薊根同生地滑石通草蒲黃藕節(jié)淡歸山梔炙草同煎服。崩漏不止。大小薊根白茅根。酒煮服。以上方皆治其熱者。氣虛或吐或嘔。或咯或衄。同人參熟地當(dāng)歸川芎蒲黃烏梅肉。水煎服。血虛或嗽血唾血。
阿膠卷柏生地熟地茯苓紫蘇葉五味柏仁人參麥冬遠(yuǎn)志百部防風(fēng)山藥。煉蜜丸。小麥麥以上治氣血之虛者。墮胎下血。小薊根葉益母草五兩。水二大碗。煮汁一碗。再煎分二服。一日服盡。此治墮下傷血于內(nèi)者。腸癰腹癰小腹癰。大薊葉生搗絞汁。同牛膝銀花四味濃汁。和童便飲之。此治癰瘍病血于內(nèi)外者。
〔論〕桃仁紅花。皆言行血破滯。而大小薊能止吐衄崩下。似乎功在止血也。夫行血者。
猶謂而是血變化。而雨澤乃降。方是下氣療血之義。彼粗工止謂陽能生陰。至病乎陽亢。而猶事益陽??蛇右病H粍t薊能益陰歟。曰。觀大薊兼療癰腫。癰腫固營氣逆于肉理而生。是則大薊所謂健養(yǎng)下氣者。乃營氣也。即別錄所言令人肥健者。形體為陰也。或曰。治血證宜降氣。
不宜破氣。大薊固合于斯歟。曰。非也。氣降雖即火降。然恃降氣之劑以降火療血。豈為中的。使大薊而止以降為功。彼下行之血不益劇乎。何以反能療之。然則此味之不止血而令血止者。固可熟思矣。(不用花。但用根?;虿⒂萌~??蓞ⅰ#┐笏E根葉。在別錄皆曰甘溫。惟日華謂其葉涼。小薊根苗。別錄皆曰甘溫。而日華皆曰涼。然則用以退熱。小薊根苗皆可。
大薊治虛而有熱者。須根兼葉用。別錄言大薊令人肥健。小薊保血養(yǎng)精。是小薊退熱療血而有保血之益。不同于行血而不能保者。若大薊補(bǔ)養(yǎng)令人肥健。是更能由中充外。所謂其力更勝也。凡涼血者多滯。惟此乃能行之。又不以降火為行。蓋從下氣以為行也。行血者無補(bǔ)。
惟此乃能保之。特大薊健養(yǎng)之力勝于保血。是又不就血以為止也。豈非至賤之物。而有至貴之用哉。
二薊性能下氣。故主崩衄多效。惟不利于胃弱泄瀉。及血虛已極。飲食不思之證。(仲淳)〔修治〕五月采葉。九月采根。洗凈陰干。微焙。亦可生搗汁服。消腫。搗汁用。止血。燒
《本草從新》(公元 1757 年)清.吳儀洛(遵程)著。 十八卷。以《本草備要》為依據(jù),一部分照舊,一部分增改,較為完善 。
(公元 1694 年)清.汪昂(讱庵)著。四卷。 選擇臨床常用藥 460 種,以藥性病情互相闡發(fā),論述扼要。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俗呼茨芥。其葉多刺。又名刺薊。二薊相似。花如髻。但大薊高三四尺。
尺許。葉不皺耳。大薊生山谷。及平原高阜處。小薊生平澤。即此亦當(dāng)有別。
微有苦。小薊止有甘。不可不審。
大薊根
(葉同)氣味甘溫苦平。其葉涼。主女子赤白沃。安胎。療崩中血下。一切鼻衄吐血葉治腸癰。腹臟瘀血作暈。撲損。生研。入酒并童便任服。
小薊根
(苗同)氣味甘溫。日華曰涼。主治暴下血。血崩嘔血。金瘡出血等證。養(yǎng)精保血。治并胸膈煩悶。開胃下食退熱。苗去煩熱。生研汁服。小薊力微。只可退熱。不似大下氣也。(日華)大小薊皆能破血。但大薊兼療癰腫。而小薊不能。()大小薊根。
沖氣。日華云涼。當(dāng)是微寒。其性涼而能行。行而帶補(bǔ)。大薊較勝。(仲淳)心熱吐血用刺薊葉搗。絞取汁一小盞頓服。心上有熱。舌上出血如涌泉。小薊根同升麻茜根艾石。水煎。入生地。一二沸溫服。食啖辛熱。傷肺嘔吐血。名為肺疽。大薊根同犀角皮蒲黃杏仁炙草桔梗煎服。下焦結(jié)熱。尿血成淋。小薊根同生地滑石通草蒲黃藕節(jié)淡歸山梔炙草同煎服。崩漏不止。大小薊根白茅根。酒煮服。以上方皆治其熱者。氣虛或吐或嘔。或咯或衄。同人參熟地當(dāng)歸川芎蒲黃烏梅肉。水煎服。血虛或嗽血唾血。
阿膠卷柏生地熟地茯苓紫蘇葉五味柏仁人參麥冬遠(yuǎn)志百部防風(fēng)山藥。煉蜜丸。小麥麥以上治氣血之虛者。墮胎下血。小薊根葉益母草五兩。水二大碗。煮汁一碗。再煎分二服。一日服盡。此治墮下傷血于內(nèi)者。腸癰腹癰小腹癰。大薊葉生搗絞汁。同牛膝銀花四味濃汁。和童便飲之。此治癰瘍病血于內(nèi)外者。
〔論〕桃仁紅花。皆言行血破滯。而大小薊能止吐衄崩下。似乎功在止血也。夫行血者。
猶謂而是血變化。而雨澤乃降。方是下氣療血之義。彼粗工止謂陽能生陰。至病乎陽亢。而猶事益陽??蛇右病H粍t薊能益陰歟。曰。觀大薊兼療癰腫。癰腫固營氣逆于肉理而生。是則大薊所謂健養(yǎng)下氣者。乃營氣也。即別錄所言令人肥健者。形體為陰也。或曰。治血證宜降氣。
不宜破氣。大薊固合于斯歟。曰。非也。氣降雖即火降。然恃降氣之劑以降火療血。豈為中的。使大薊而止以降為功。彼下行之血不益劇乎。何以反能療之。然則此味之不止血而令血止者。固可熟思矣。(不用花。但用根?;虿⒂萌~??蓞ⅰ#┐笏E根葉。在別錄皆曰甘溫。惟日華謂其葉涼。小薊根苗。別錄皆曰甘溫。而日華皆曰涼。然則用以退熱。小薊根苗皆可。
大薊治虛而有熱者。須根兼葉用。別錄言大薊令人肥健。小薊保血養(yǎng)精。是小薊退熱療血而有保血之益。不同于行血而不能保者。若大薊補(bǔ)養(yǎng)令人肥健。是更能由中充外。所謂其力更勝也。凡涼血者多滯。惟此乃能行之。又不以降火為行。蓋從下氣以為行也。行血者無補(bǔ)。
惟此乃能保之。特大薊健養(yǎng)之力勝于保血。是又不就血以為止也。豈非至賤之物。而有至貴之用哉。
二薊性能下氣。故主崩衄多效。惟不利于胃弱泄瀉。及血虛已極。飲食不思之證。(仲淳)〔修治〕五月采葉。九月采根。洗凈陰干。微焙。亦可生搗汁服。消腫。搗汁用。止血。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