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本草著作?!队褲O齋醫(yī)話》叢書之第六種。1卷。清黃凱鈞(退庵)撰??诩螒c七年(1812年)。選臨床常用藥物309味,不分部類,大致按植物、礦物、動物為序排列。每藥簡明扼要地介紹其臨癥運(yùn)用要點(diǎn),所附個人經(jīng)驗(yàn),每出新意,甚切實(shí)用?,F(xiàn)存初刊本及《中國醫(yī)學(xué)大成》本。
《證治準(zhǔn)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yàn)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bǔ)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zhǔn)繩》。
生蜀地及西戎。今廣南江西州郡亦有之。然不及蜀中者佳。四月生苗似姜黃。亦不結(jié)實(shí)。
根如指頂。長者寸許。體圓有橫紋如蟬腹?fàn)?。外黃內(nèi)赤。不如姜黃純黃也。
味辛而苦。氣寒性輕揚(yáng)。氣味俱濃。入手少陰足厥陰。兼通足陽明經(jīng)。主涼心經(jīng)。治血?dú)庑母雇础<瓣柖救胛?。下血頻痛。療失心癲狂。血積蠱毒。尿血血淋。女子產(chǎn)后敗血沖心。
方書治發(fā)熱郁??癜B頭痛。眩暈咳嗽。齒衄咳血。滯下淋。并目鼻舌喉等證。郁金無香。而性輕揚(yáng)。能達(dá)酒氣于高遠(yuǎn)。古人用治郁遏不能升者。(丹溪)周人尚臭。灌用鬯。(以郁合。
釀之成鬯。)陰達(dá)于九淵。陽徹于九天。故能條暢于上下。致氣于高遠(yuǎn)以降神也。(之頤)與香薷合其德。略有異同。香薷偏于衛(wèi)與陽。郁金偏于營與陰。至于將形臟。彌元府。敷幽門。則一耳。(又)郁金屬火與土而有水。治吐衄唾血血腥。及經(jīng)脈逆行。并宜磨末。加韭汁姜汁童便和服。其血自清。痰中帶血者。加竹瀝。(丹溪)入心及包絡(luò)。治病經(jīng)驗(yàn)方。有驚憂痰血。絡(luò)聚心竅。致成顛狂久病。用真郁金七兩。明礬三兩。為末。薄米糊丸梧子大。每白湯下五十丸。有婦人初服此。心胸間如有物脫去。神氣灑然。再服而蘇。此由郁金入心去惡血。明礬化頑痰故也。(瀕湖)郁金治諸血證之上行。皆屬于內(nèi)熱火炎。蓋此藥能降氣。
氣降即是火降。又本為血分氣藥。故血不妄行也。(仲淳)傷寒斑痘。始有白泡。忽搐入腹。
漸作紫黑色。無膿。日夜叫亂者。郁金一枚。甘草二錢半。水半碗。煮干。去甘草。切片烘研為末。入真腦子五分。每用一錢。以生豬血五七滴。新汲水調(diào)下。不過二服。甚者毒瓦斯從手足心出如癰狀。乃瘥。此五死一生之候也。(龐安常)同番降香韭菜生地當(dāng)歸童便。治怒氣傷肝吐血。胃口作痛。牽引兩脅并背。不可忍。郁金一錢半。酒炒香附三錢。條甘草一錢。
水酒各半。煎服立效。按此味由氣暢血。性本輕揚(yáng)。其散血積。與他散血之味不同。厥心氣痛不可忍。郁金附子干姜等分。為末。醋糊丸梧子大。朱砂為衣。每服三十丸。男酒女醋下。
按郁金類同寒涼藥用。此與姜附治寒水上逆。則其不專以陰勝可知。陽毒下血。熱氣入胃。
痛不可忍。郁金五大個。牛黃一厘。皂莢子為散。每服用醋漿水一盞。同煎三沸。溫服。風(fēng)痰壅滯。郁金一分。藜蘆十分。為末。每服一字。溫漿水調(diào)下。仍以漿水一盞漱口。以食壓〔論〕姜黃之味。辛勝于苦。其氣溫。郁金苦勝于辛。其氣寒。方書俱以為入血。不知姜黃本于衛(wèi)之陽以入血。宣血中結(jié)滯之邪而利之。郁金本于營之陰以入血。暢血中精微之化而行之也。郁金四月生苗。秋末乃于莖中吐華。由火土而趨金水。以宣其所孕。且其精英不赤。猶存火土之質(zhì)。而大蘊(yùn)金水之精。所以氣寒而味苦。即火土之質(zhì)。而氣味全蘊(yùn)金水。故能化火土之濁。即金水之化而形質(zhì)不離火土。乃能就其陰之精微化。其氣疏越而條達(dá)。丹溪所謂輕揚(yáng)上行。用治遏郁不升。斯言夫血之周流。由于氣治。血積未有不暢氣者。)大凡陰陽之氣能化。
未有不本于升降者。能升未有不降者。觀其去心經(jīng)痰血之絡(luò)。聚并包絡(luò)與胃中血熱之毒。上而頭面一切。下及二便。是豈升而不降者哉。至于潔古純陰之說。當(dāng)不盡然。何者。茲味之使陽脫化。乃其陰之精微也。固非以氣之辛散為功。又豈純陰而不能化者。所得奏效于上下。
繆氏云。凡陰虛火炎。薄血上溢。而非氣分拂逆?zhèn)沃峦抡摺2灰擞?。即用亦無效。
〔辨治〕郁金姜黃。實(shí)不同種。郁金味苦寒。色赤類蟬肚圓尖。姜黃味辛溫。色黃似姜瓜圓大。第郁金最少。而姜黃常多。今市家欺人。謂原本一物。指其大者為姜黃。小者為郁金。不可不察。倘難得真郁金??刹缮讲杌掖嫘?。研細(xì)調(diào)服代之。(嘉謨)置生雞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