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本草述鉤元》 紫草

    作者: 楊時泰

    三月下子。九月子熟時刈草。春社前后采根。陰干。其根頭有白毛如茸。未花時采則根色鮮明。花過而采則黯惡。

    氣味甘咸寒。入手足厥陰足少陰經。功專涼血活血。利大小腸。主斑疹痘毒。治心腹邪氣。療五疸。利九竅。味苦氣寒。水乘火色。稟水氣澄湛之體。捍格之用。凡心腹?jié)嵝盁釟狻?/p>

    郁作五黃。損氣閉竅者。力能捍格而澄湛之。(之頤)五疸者。濕熱在脾胃也。濕熱多在血分。此味涼血除熱。而又利竅。故疸自愈。(仲淳)痘疹欲出未出。血熱毒盛。大便閉塞者。

    宜用。蓋包絡之血涼而熱散。則胃與肝之血皆和。而大腸自利。直指方云。紫草治痘。能導大便。使發(fā)出亦輕。得木香白術佐之。尤為有益。其已出而紫黑便閉者。亦可用。若已出而紅活。及白陷大便利者。切忌。(能令作瀉)同紅花子生地丹皮貝母甘草濃煎。加生犀角汁。

    量兒大小。以四十九匙至半盞為度。治痘瘡深紅色?;蜃匣蚝谙?。干枯便閉。神效。若在一朝及二朝內。稍有元氣。雖??缮?。并治痘疔痘毒。惟痘毒須加黃金銀花大力子。痘瘡夾斑疹者。加硬石膏麥冬知母竹葉一二劑。即去之。癰疽便閉。紫草瓜蔞實等分。新水煎服。

    火黃身熱。午后卻涼。(身有赤點或黑點者不治)宜烙手足心背心百會下廉。內服紫草湯。

    紫草吳藍一兩。木香黃連一兩。水煎服。

    〔論〕丹皮紫草紅花茜草蘇木。多以赤色應心火。而紫草獨為間色。多以甘應脾胃。咸應腎水。(血本于水。而化于火。其行水火之氣化者。脾胃也。)而丹皮獨稟苦辛。夫應火者赤。紫草之見水乘火色者。以相火為水中之火。上奉君火而攝行君令。故心脈診于左寸。

    包絡之脈診于右尺也。所以甘咸而應水土之化。其味與紅花茜根蘇木同。而紫色則應乎包絡而入之。夫甘咸之味既同。將入血之用亦有同焉者。不知紫草味固甘咸。氣則微寒。故主涼包絡之血而解毒。不似三味或兼辛溫。止以行血為功。且其涼血。又與丹皮所入不同。在丹皮由心而及包絡之用。紫草則由包絡而行心之化。一本元陰之根于腎者。散其伏火以上奉。

    一本相火之奉于心者。解其結熱以下行。蓋丹皮苦而寒。根于先天元陰。紫草甘而寒。兼于后天化醇也。惟紅花茜根蘇木能活血。未必能涼血。故不及利大腸。丹皮雖涼血。卻不若紫草更兼后天化醇。而切于胃與大腸。故便閉宜之。又紅花茜根蘇木俱染紅。紫草染紫。若丹皮則不能染色。以本于先天而后天之化少也。夫肝主色。自入為青。入心為赤。入脾為黃。

    入肺為白。入腎為黑。故韭之色青。蒲黃色黃。桃仁白。百草霜黑。皆能入血而效其用。又何疑于丹皮哉。抑郁金苦寒而辛。與丹皮同。何以又能染色。丹溪曰。郁金屬火與土而有水。

    即此言。是得之后天者多。所以用其氣以入血。與丹皮殊。而染物有色也。

    〔修治〕入藥去根取茸。細銼。白湯泡用。古方惟用茸。取其初得陽氣。以類觸類。用發(fā)痘瘡。今人不達此理。一概用之。非矣。觸煙氣則色變。收藏者弗令近之。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