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wèi)生寶鑒》(公元 1343 年)元.羅天益(謙甫)著。二十四卷,補遺一卷。內容為“藥誤永鑒”、“名方類集”、“藥類法象“、“醫(yī)驗紀述”。補遺主要論述外感、傷寒等證。
查古籍
《衛(wèi)生寶鑒》(公元 1343 年)元.羅天益(謙甫)著。二十四卷,補遺一卷。內容為“藥誤永鑒”、“名方類集”、“藥類法象“、“醫(yī)驗紀述”。補遺主要論述外感、傷寒等證。
(公元 752 年)唐.王燾著。四十卷。搜集唐以前的許多醫(yī)藥著作,編為 1104 門,載方 6000 有余,是重要的中醫(yī)著作之一。
針刺療法之一。指針刺面部特定穴位以治療疾病的方法。于1960年始見報道。該法穴位以《靈樞·五色》中面部視診部位為主要依據(jù),并將之分為額區(qū)、鼻區(qū)、眼區(qū)、口區(qū)、耳區(qū)、顴區(qū)和頰區(qū),每區(qū)均有面針專穴(或單或雙)。其適應范圍較廣,凡針刺療法的適應癥均可使用,對神經(jīng)衰弱、高血壓、痹癥、哮喘等效果更好。還可以用于針刺麻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