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名。
①指口腔病。見《外科啟玄》卷八。多由陽(yáng)明濕火熏蒸而發(fā),常見于小兒。癥見口內(nèi)腐潰,或連及咽喉,疼痛不適,飲食有礙,手心熱等。治法:初宜清瀉濕熱,用清胃散加減。繼則健脾益胃,用參苓白術(shù)散加減。
②為齲齒別名?!锻馀_(tái)秘要》卷二十二:“又口疳,其齒斷不觸,自然膿血出?!?/p>
《丹溪心法》(公元 1347 年)元.朱震亨(彥修、丹溪)著。五卷。 分 100 門,包括外感、內(nèi)傷、外證、婦科、幼科等,前有十二 證見證等六篇,后附“丹溪翁傳”。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病名。
①指口腔病。見《外科啟玄》卷八。多由陽(yáng)明濕火熏蒸而發(fā),常見于小兒。癥見口內(nèi)腐潰,或連及咽喉,疼痛不適,飲食有礙,手心熱等。治法:初宜清瀉濕熱,用清胃散加減。繼則健脾益胃,用參苓白術(shù)散加減。
②為齲齒別名?!锻馀_(tái)秘要》卷二十二:“又口疳,其齒斷不觸,自然膿血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