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金匱著作。三卷。簡稱《金匱心典》,清·尤怡纂注。書成于1729年。尤氏研究仲景學說多年,頗有心得,纂注時力求得《金匱》之妙諦,發(fā)仲景之心聲,故名“心典”。作者刪去原書的最后三篇,闡述仲景原文的精義。文筆簡煉,條理清晰、注釋能與臨床相契合,對原文中難以解釋的深奧文義,寧可缺略,不強予衍釋。并改正原文傳寫之誤,刪略后人增添的內(nèi)容,可稱《金匱要略》注本中較好的一種。本書有多種刊本,上海中醫(yī)學院基礎(chǔ)理論教研組曾對此書進行校注,現(xiàn)存十余種清刻本,1975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排印本。
《時病論》(公元 1882 年)清.雷豐(少逸)著。八卷。闡述四時的“伏氣”、“新感”等急性熱病,立法清晰,為有關(guān)溫熱病 重要著作之一。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金匱著作。三卷。簡稱《金匱心典》,清·尤怡纂注。書成于1729年。尤氏研究仲景學說多年,頗有心得,纂注時力求得《金匱》之妙諦,發(fā)仲景之心聲,故名“心典”。作者刪去原書的最后三篇,闡述仲景原文的精義。文筆簡煉,條理清晰、注釋能與臨床相契合,對原文中難以解釋的深奧文義,寧可缺略,不強予衍釋。并改正原文傳寫之誤,刪略后人增添的內(nèi)容,可稱《金匱要略》注本中較好的一種。本書有多種刊本,上海中醫(yī)學院基礎(chǔ)理論教研組曾對此書進行校注,現(xiàn)存十余種清刻本,1975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排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