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清初針灸醫(yī)家。字芑齋。浙江慈溪人。為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進士。工詩文,善書法,旁通醫(yī)學,尤賞識“雷火針”治病,并對之加以改進,名“太乙神針”,所治多效,乃有醫(yī)名。自述其法傳自武林吳山道院紫霞洞天一無名道人。此法名為針,實乃以藥物施灸。后又于崆峒山獲無名道人傳《銅人穴道圖》十四幅,遂于康熙五十六年撰成《太乙神針心法》二卷,從而推廣了太乙神針之傳播。
《血證論》(公元 1885 年)清.唐宗海(容川)著。八卷。闡述氣血關系,血證的病機及其療法,極有心得。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清初針灸醫(yī)家。字芑齋。浙江慈溪人。為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進士。工詩文,善書法,旁通醫(yī)學,尤賞識“雷火針”治病,并對之加以改進,名“太乙神針”,所治多效,乃有醫(yī)名。自述其法傳自武林吳山道院紫霞洞天一無名道人。此法名為針,實乃以藥物施灸。后又于崆峒山獲無名道人傳《銅人穴道圖》十四幅,遂于康熙五十六年撰成《太乙神針心法》二卷,從而推廣了太乙神針之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