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經穴名。出《靈樞·本輸》。別名昌陽、伏白、外命。屬足少陰腎經。經(金)穴。在小腿內側,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布有腓腸內側皮神經和小腿內側皮神經,深層為脛神經及脛后動、靜脈。主治腹脹,水腫,腸鳴,泄瀉,盜汗,自汗,腳氣,腿腫,足痿。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約著成于東漢時代以前)。
三卷。原言已佚,散見《經史證類備急本草》中,今有清.孫星衍等輯本若干種。 本書收藥物 365 種,分為上、中、下三品,是后漢以前藥物學的總結。
學術價值:
文獻價值:我國現(xiàn)存最早之藥學著作。
理論價值:初步奠定了藥學理論之基礎。
實用價值:記載之藥物,大多樸實有驗,歷用不衰。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經穴名。出《靈樞·本輸》。別名昌陽、伏白、外命。屬足少陰腎經。經(金)穴。在小腿內側,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布有腓腸內側皮神經和小腿內側皮神經,深層為脛神經及脛后動、靜脈。主治腹脹,水腫,腸鳴,泄瀉,盜汗,自汗,腳氣,腿腫,足痿。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