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指針刺時,采用各種行針手法促使得氣感應(yīng)盡快出現(xiàn)?!渡駪?yīng)經(jīng)》:“用右手大指及食指持針,細細動搖進退,捻轉(zhuǎn)其針,如手顫之狀,謂之催氣?!蓖ǔ2捎贸掷m(xù)捻轉(zhuǎn)和提插,或循、攝、彈、搖,或艾卷熏灸;促使氣至,以達到催氣的目的。參見各條。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指針刺時,采用各種行針手法促使得氣感應(yīng)盡快出現(xiàn)?!渡駪?yīng)經(jīng)》:“用右手大指及食指持針,細細動搖進退,捻轉(zhuǎn)其針,如手顫之狀,謂之催氣?!蓖ǔ2捎贸掷m(xù)捻轉(zhuǎn)和提插,或循、攝、彈、搖,或艾卷熏灸;促使氣至,以達到催氣的目的。參見各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