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溫熱經(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熱病著作,以《內(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1)夏枯草、香附
本藥對具補肝、清肝、止痛功效,可治眉棱骨痠痛及目珠夜痛,常用于視疲勞、眶上神經(jīng)痛、角膜潰瘍久不愈合等病。夏枯草一則能清肝,一則能補養(yǎng)厥陰血脈;肝以血為體,以氣為用,肝血不足,肝氣疏泄因之失常,香附以疏肝理氣。再者,夏枯草能止目珠夜痛,香附能行氣止痛,故本藥對有較好的止痛效果。本藥對常與炙甘草合用,蓋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虛則土不崇木,炙甘草培土榮木,且能緩急止痛,以增強本藥對功效。(參見卷三眼科方歌·婦人劑)。
(2)夏枯草、貝母
夏枯草苦泄辛開,氣稟純陽,能散結(jié)聚;貝母苦甘寒,化痰熱,開郁結(jié)。二者相伍,清熱而散結(jié),可用于皰性結(jié)膜炎、深層鞏膜炎等病皰疹、結(jié)節(jié)較頑固者;亦用于角膜后壁沉著物、高血壓病視網(wǎng)膜滲出等癥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