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中醫(yī)眼科備讀》 脾胃虛弱

    夫五臟六腑之精氣皆稟受于脾,上貫于目。脾者諸陰之首[1]也,目者血脈之宗[2]也,故脾虛則五臟之精氣皆失所司,不能歸明于目矣。(《蘭室秘藏·諸脈者皆屬于目論》)

    按:《靈樞·大惑論》中“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的論說,為視覺形成的主要理論,李東垣氏加以發(fā)揮,突出脾與眼的重要聯(lián)系。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也是后天滋養(yǎng)其他臟腑的資源。脾虛則臟腑失養(yǎng),五臟六腑上注于目之精氣不足,影響視覺功能的產(chǎn)生。另一方面,氣血為維持眼之正常生理活動的重要物質(zhì),脾虛則氣血衰少,或運行紊亂,使眼的功能發(fā)生障礙。

    夫竅[3]不利者,皆脾胃不足之證。(《原機啟微·羌活勝風(fēng)湯方解》)

    按:上七竅雖為各臟分別所主,但皆需賴清陽之氣上奉?!端貑枴り庩枒?yīng)象大論》載:“清陽出上竅”。清陽之氣上升,主要依賴脾氣之升發(fā)。上部諸竅,得到清陽的輸布和奉養(yǎng)而發(fā)揮各自的作用。如上條所述,目竅與脾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脾胃相為表里,共同完成受納、運化水谷的功能。故脾胃虛弱,目竅易發(fā)生病變。竅不利非皆虛證,本條提示在眼病治療過程中,要重視保護和調(diào)補脾胃。

    或因七情內(nèi)傷,五賊[4]外攘,饑飽不節(jié),勞役異常,足陽明胃之脈,足太陰脾之脈,為戊己[5]二土,生生之原也。七情五賊,總傷二脈。饑飽傷胃,勞役傷脾,戊己既病,則生生自然之體,不能為生生自然之用,故致其病,曰七情五賊勞役饑飽之病。其病紅赤珠痛,痛如針剌,應(yīng)太陽[6];眼睫無力,常欲垂閉,不敢久視,久視則酸疼;生翳皆成陷下,所陷者,或圓或方,或長或短,或如點,或如縷,或如錐,或如鑿。(《原機啟微·七情五賊勞役饑飽之病》)

    按:本條論述中虛挾邪之病因、病機及證狀。眼睫無力、不能久視、生翳下陷等證,皆脾胃損傷,生化乏源,清氣不升使然。七情五賊之邪從火化,火邪上攻,則發(fā)為紅赤剌痛。綜觀全局,虛多邪少,中氣虛弱為其主要病機。

    【注釋】

    [1]脾者諸陰之首:脾在十二經(jīng)中為足太陰。六經(jīng)排列順序為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太陰緊居三陽之后,故謂脾為諸陰之首。

    [2]宗:匯聚。

    [3]竅:上七竅,這里主要指目竅。

    [4]五賊:指寒、暑、燥、濕、風(fēng)五種致病因子。

    [5]戊己:天干符號,分屬五行中土。

    [6]應(yīng)太陽:應(yīng)(yìng 映),對應(yīng)。太陽,太陽穴。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