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專治麻痧初編》 五臟瘡疹證治

    作者: 未知

    小兒在胎,食五臟血穢,伏于命門。若遇天行時(shí)熱,或乳食所傷,或驚恐所觸,則其毒當(dāng)出。初起之候,面燥腮赤,目胞亦赤,呵欠頓悶,乍涼乍熱,咳嗽嚏噴,手足梢冷,驚悸多睡。宜究其何藏所發(fā),察其何因所起。令乳母亦須節(jié)飲食,慎風(fēng)寒。五臟各有一證,肝藏水青色而小,肺藏膿 色白而大,心藏斑色赤而小,脾藏疹小次斑,故色赤黃淺也。先發(fā)膿后發(fā)疹子者順,先疹子后斑者順,反此為逆。惟腎無(wú)候,但見KT 冷耳冷是也。若寒水來(lái)侮,故黑陷而耳KT 反熱,為逆也。( 同 音泡)

    如發(fā)潮熱三日以上,出不甚多,而熱不止者,未盡也。潮熱隨出,如早食潮熱不已,為水之類也,一發(fā)便出盡者重,瘡?qiáng)A疹者半輕半重也。出稀者輕,里外微紅者輕,外黑里赤者微重,外白里黑者大重也,瘡端里黑點(diǎn)如針孔者勢(shì)最劇也。青干紫陷,昏睡汗出,煩躁熱渴,腹脹啼喘,二便不通者困也。有大熱,利小便解熱毒。若紫黑干陷,或寒戰(zhàn)切牙,或身黃腫紫者,急下之。復(fù)寒熱不已,身冷出汗,耳KT 反熱者,死證也,此腎氣大旺,脾虛不能制故也。

    下后身熱氣溫飲水者可治,以脾土勝,腎寒去,而溫?zé)嵋?。不黑者不可下,下則內(nèi)虛歸腎。大抵瘡疹屬陽(yáng),在春夏為順,秋冬為逆,冬月腎旺盛,寒病多歸腎,變黑。又當(dāng)辨春膿 ,夏黑陷,秋斑子、冬疹子者,十活四五,黑者十難救一。

    身熱煩渴腹?jié)M而喘,便澀面赤悶亂大吐,此當(dāng)利小便,不瘥者,下之。若能食而痂頭焦起,或未焦而喘實(shí)者,亦可下之。若五七日痂不焦是內(nèi)熱也,宜導(dǎo)之,生犀汁解之。

    斑疹作搐為脾虛而肝旺乘之,心火妄動(dòng),風(fēng)熱相搏也,當(dāng)瀉心肝補(bǔ)脾土。

    瘡黑而忽便膿血并痂皮者乃脾氣實(shí),腎邪退而病安也。泄瀉而乳食不化者,脾虛不能制腎,故難治。

    徐洄溪曰∶此即近世痘瘡之證,其病與斑疹同列,并無(wú)起脹成漿收靨等說(shuō)。大抵宋時(shí)之瘡形治法不過(guò)如此。近日愈變愈重,與斑疹絕不相類,治亦回別。因知天下之病,隨時(shí)隨地變化無(wú)窮,所以《內(nèi)經(jīng)》有五運(yùn)六氣、異法方宜等論,為醫(yī)者茍不能知天運(yùn)之轉(zhuǎn)移,及五方之體性,終有偏執(zhí)之處,不可以稱上工也。

    瀉青丸方治肝經(jīng)實(shí)熱,急驚搐搦,脈洪實(shí)。

    當(dāng)歸(焙) 草龍膽(焙) 川芎 山梔子仁 川大黃 羌活 防風(fēng)(焙)

    上等分為末,煉蜜和丸,如芡實(shí)大,每服半丸或壹丸,煎竹葉湯同沙糖化下。

    導(dǎo)赤散治小兒心熱,上竄切牙,小腸實(shí)熱,小便秘赤。

    生地黃 生甘草 木通(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入竹葉同煎至五分,食后溫服。一本不用甘草用黃芩。

    瀉心湯治小兒心氣實(shí),氣澀不得通,喜仰臥。

    黃連上為末,每服五分,臨臥溫水化下。

    瀉黃散(又名瀉脾散) 治脾胃實(shí)熱弄舌。

    藿香葉(七錢五分) 山梔子仁(一兩) 石膏(五錢) 甘草(七錢五分) 防風(fēng)(三兩,焙)

    上銼,用蜜酒微炒香,為細(xì)末,每服一二錢,水一盞至五分,溫服清汁。

    異功散治脾胃虛弱,吐瀉不思乳食。

    人參 茯苓(去皮) 白術(shù) 陳皮 甘草(各等分)

    上為細(xì)末,每服二三錢,水一盞,生姜大棗同煎至七分,食前溫服。

    附《顱囟經(jīng)》和平飲子治小兒初生日,與∶

    人參 茯苓 甘草 升麻(各一分)

    上水煎,時(shí)時(shí)與之,臨時(shí)冷加白術(shù),熱加芒硝。

    益黃散(又名補(bǔ)脾散) 治脾胃虛寒,嘔吐泄瀉,及治脾疳腹大身瘦。

    陳皮(一兩,去皮) 丁香(二錢),一方用木香訶子(炮,去核) 青皮(去白) 炙甘草(各五錢)

    上為末,三歲兒一錢半,水半盞,煎三分,食前服。

    白術(shù)散治脾胃久虛,嘔吐泄瀉,但欲飲水,乳食不進(jìn)。

    人參(二錢五分) 白茯苓 白術(shù)(炒) 藿香葉 葛根(各五錢) 木香(二錢) 甘草(一錢)

    上 咀,每服三錢,水煎,熱甚煩渴去木香,《本事方》。

    白術(shù)散治小兒嘔吐,脈遲細(xì)有寒,白術(shù) 人參(各二錢五分) 半夏曲(二錢) 茯苓 干姜 甘草(各一錢)

    上為細(xì)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一枚)擘去核,煎至七分,去渣溫服,日二三服。

    瀉白散治肺實(shí)熱盛,咳嗽氣急痰喘。

    地骨皮 桑白皮(炒各一兩) 炙甘草(一錢)

    上銼散,入粳米一撮,水二小盞,煎七分,食前服。

    阿膠散(又名補(bǔ)肺散) 治肺虛咳嗽,氣粗喘促口渴。

    阿膠(一兩五錢,麩炒) 黍粘子(炒香) 甘草(炙,各二錢五分) 馬兜鈴(五錢,焙) 杏仁(七個(gè),去皮尖炒) 糯米(一兩,炒)

    上為末,每服一二錢,水一盞,煎至六分,食后溫服。

    曾氏《活幼心書》補(bǔ)肺散去黍粘子,加茯苓。

    地黃丸(又名六味丸) 治腎怯失音,HT 開不合,神不足,目中白睛多,面色 白等虛證。

    熟地黃(八錢,酒洗) 山萸肉 山薯蕷(各四錢) 澤瀉 牡丹皮 白茯苓(各三錢,去皮)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空心,溫水化下二十丸。

    寇氏《全幼心鑒》去澤瀉加人參鹿茸名參茸地黃丸,治稟賦不足,腎氣虛弱,骨髓枯竭,解顱語(yǔ)遲,齒生緩,行步多艱。

    生犀角汁治瘡疹不快,吐血衄血。

    生烏犀角(磨汁)

    玉露散(又名甘露散) 治傷熱吐瀉,汗退場(chǎng)門渴,脈浮洪大。

    寒水石 石膏(各半兩) 生甘草(一錢)

    上為細(xì)末,每服一匙,或半錢一錢,食后溫湯調(diào)下。

    甘桔湯治小兒肺熱。

    桔梗(二兩) 甘草(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溫服,加荊芥防風(fēng)名如圣湯。

    董氏《斑診備急方》加惡實(shí)麥門冬,亦名如圣湯。

    閻氏孝忠附方

    小兒耳冷KT 冷,手足乍冷乍熱,面赤,時(shí)嗽嚏驚悸,此瘡疹欲發(fā)也。未能辨認(rèn),間服升麻葛根湯,消毒散,已發(fā)未發(fā)皆宜服;仍用胡荽酒,黃柏膏;暑月煩躁,食后與白虎湯,玉露散;熱盛與紫雪;咽痛或生瘡與甘桔湯,甘露飲子。余根據(jù)錢氏說(shuō)。

    大人同。

    升麻葛根湯治傷寒溫疫風(fēng)熱,壯熱頭痛肢體痛,瘡疹已發(fā)未發(fā)并宜服之。

    升麻 干葛 芍藥 甘草(各半兩,炙)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量大小與之,溫服無(wú)時(shí)。

    《千金方》無(wú)甘草有黃芩,名四物解肌湯,治少小傷寒。

    消毒散治瘡疹未出;或已出,未能勻遍,又治一切瘡。涼膈去痰治咽痛。

    牛蒡子(二兩,炒) 甘草(半兩) 荊芥穗(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不拘時(shí)。

    《活人書》鼠粘子湯有防風(fēng),治證同。

    黃柏膏治瘡疹已出,用此涂面,用胡荽酒。

    黃柏(一兩,去皮) 甘草(四兩) 新綠豆(一兩半)

    上為細(xì)末,生油調(diào),從耳前至眼輪,并濃涂之,日三兩次。如早用瘡不上面,縱有亦少。

    胡荽酒胡荽(細(xì)切四兩,以好酒二盞,煎一二沸,入胡荽,再煎少時(shí),用物合定放冷)

    上每吸一二口,微噴從頂至足勻遍,勿噴頭面。病患左右常令有胡荽,即能辟去汗氣,瘡疹出快。

    瘡疹忌外人及穢觸之物,雖不可受風(fēng)冷,然亦不可擁遏,常令衣服得中,并虛涼處坐臥。

    甘露飲子治心胃熱,咽痛口舌生瘡,并瘡疹已發(fā)未發(fā)并可服。又治熱上攻牙齦腫,牙齒動(dòng)搖。

    生地黃(焙) 熟地黃(焙) 天門冬(去心焙) 麥門冬(去心焙) 枇杷葉(去毛) 黃芩(去心) 石斛(去苗) 枳殼(去穣麩炒) 甘草(炙) 山茵陳葉

    上各等分,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八分,食后溫服。牙齒動(dòng)搖,牙齦腫熱,含漱渫并服。《活人書》曰∶胃中客熱,口臭不思飲食,或饑煩不欲食,齒齦腫疼,膿血,舌口咽中有瘡,赤眼,目瞼重不欲開,瘡疹已發(fā)未發(fā)并宜服此?!侗臼路健窡o(wú)麥冬犀角尖,治胃熱口臭牙宣,赤眼口瘡,一切瘡疼。

    白虎湯解暑毒煩躁,身熱,痰盛,頭痛,口燥,大渴。

    知母(一兩半,焙) 甘草(半兩,炒) 石膏(四兩) 白粳米(八錢)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八分。食后溫冷隨意服,氣虛人加人參同煎。

    紫雪治驚癇百病,煩熱涎厥,及傷寒胃熱發(fā)斑,一切熱毒喉痹腫痛,又治瘡疹毒瓦斯上攻咽喉,水漿不下。

    黃金(十兩) 寒水石 磁石 滑石 石膏(各四兩八錢,并搗碎)

    以上用水五升,煮至四升,去滓入下項(xiàng)藥∶

    玄參(一兩六錢,搗碎) 木香(搗碎) 羚羊角屑 犀角屑 沉香(各半兩,搗碎) 升麻(一兩六錢,搗碎) 丁香(一錢,搗碎) 甘草(八錢,炙銼。)

    以上八味入前藥汁中,再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入下項(xiàng)藥∶

    硝石(三兩一錢) 芒硝亦得 樸硝(一斤,精者)

    以上二味入前汁中,微火上煎,柳木篦攪不住手,候有七合,投在木盆中半日,欲凝入下項(xiàng)藥∶

    朱砂(三錢,研飛) 麝香當(dāng)門子(一錢一字,研)

    以上二味入前藥中攪勻,寒之二日。

    上件成紫色霜雪,每服一字至五分,冷水調(diào)下,大小以意加減。咽喉危急病,捻少許,干咽立效,又治大人香港腳,毒遍內(nèi)外,煩熱不解,口中生瘡,狂易叫走,瘴疫毒癘,卒死,溫瘧,五尸,五疰,大能解諸藥毒。每服一錢至二錢,冷水調(diào)下,并食后服。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