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古人口咬碎,故稱 咀。今以刀代之,惟憑銼用。猶曰咀片,不忘本源。諸藥銼時,須要得法。或微水滲,或略火烘。濕者候干,堅者待潤,才無碎末,片片薄勻。狀與花瓣相侔,合成方劑起眼。仍忌銼多留久,恐走氣味不靈。旋銼應(yīng)人,速能求效。根梢各治,尤勿混淆。
生苗向上者為根,氣脈行上;入土垂下者為梢,氣脈下行。中截為身,氣脈中守。上焦病者用根;中焦病者用身;下焦病者用梢。蓋根升梢降,中守不移故也。
(公元 1624 年)明.張介賓(景岳)注。三十九卷。 把《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靈樞經(jīng)》分類編次為 12 類,390 條,條理分明。附圖翼十一卷、附翼四卷。注解每有獨到之見。
《類證治裁》(公元 1839 年)清.林佩琴(羲桐)著。采輯清代中葉以前的醫(yī)家著作,對于溫病、報病、婦科、外科各證,述其原因,析其不同證侯和不同治法。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古人口咬碎,故稱 咀。今以刀代之,惟憑銼用。猶曰咀片,不忘本源。諸藥銼時,須要得法。或微水滲,或略火烘。濕者候干,堅者待潤,才無碎末,片片薄勻。狀與花瓣相侔,合成方劑起眼。仍忌銼多留久,恐走氣味不靈。旋銼應(yīng)人,速能求效。根梢各治,尤勿混淆。
生苗向上者為根,氣脈行上;入土垂下者為梢,氣脈下行。中截為身,氣脈中守。上焦病者用根;中焦病者用身;下焦病者用梢。蓋根升梢降,中守不移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