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王先生云∶小兒久患疳疾體虛,久不進飲食,患來日久,諸候退,只是天柱骨倒,醫(yī)者不識,謂之五軟候。須進金靈散、生筋散?!缎巫C論》歌∶天柱才倒道難醫(yī),算來此病非心脾,若患先須因吐瀉,不曾調(diào)氣至 羸,大患傷寒無汗脈(鳳髓經(jīng)此一句云∶卻被傷寒無浮脈),定應(yīng)妙藥療他遲,無此卒然生此患,又兼不辨四肢肥,身軟難堪頭似石,面紅唇赤臉如緋,此病多應(yīng)傷腎熱,后來因熱病相隨(此兩句在鳳髓經(jīng)即云∶此患只應(yīng)傷膽熱,后來伏熱又相隨。)肝受熱風(fēng)天柱倒,但將涼藥與維持,貼須性熱筋方緩,立見溫和請莫疑,吐瀉項軟唯調(diào)氣,傷寒柱倒不須醫(yī)。此或傷寒或吐或瀉,乘虛邪毒透入肝脈,熱邪所侵,是致令筋軟長,或手足軟而不解舉,或項頸軟而不解舉,若有前證,即須涼膈,若吐瀉,則先調(diào)胃氣,貼項并服涼肝膽藥,不可太熱,亦恐過冷。
金靈散
上,用白僵蠶不拘多少,直者,去絲炒,為末。每服半錢一錢,薄荷酒調(diào)下,一日三服。更須用生筋散貼之。
生筋散
木鱉子(三個) 蓖麻子(三十個)
上各取肉同研。每用一錢許,津唾調(diào)貼,急抱揩項上令熱,貼之。
四十八候貼項藥方川烏頭 白芷 地龍 五靈脂 赤小豆(各等分)
上末,生姜自然汁與酒同調(diào)貼在項上。更服竹茹散。
竹茹散
菊花(三錢) 黃芩 人參(各一錢) 大黃(半兩) 甘草(二錢)
上為末,竹葉煎湯下。
三十六種貼項藥方草烏頭 赤小豆(各等分)
上為末,姜汁調(diào)攤帛子上,貼經(jīng)宿,項立起。
貼頭起項膏(吉氏) 治小兒肝熱膽冷,頭項軟倒。
川烏(末) 肉桂(末) 蕓苔子 天南星 蓖麻子(各一錢) 黃丹(炒,一錢匕)
上大蒜一頭,煨熟去皮,乳缽內(nèi)研和,藥細,每用一錢,入米醋和勻,貼項上一日許。
野狼毒丸(吉氏) 治小兒膽熱肝風(fēng),天柱倒折,宜服此藥,更用前起頭貼項藥。
野狼毒(酒浸,焙) 白附子 大附子(尖) 天麻 防風(fēng) 羌活(以上各一分) 朱砂 地龍(去土。各一錢) 麝香(半字)
上為細末,法酒煮糊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七丸至十五丸,用黑豆薄荷湯入酒一滴,吞下。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王先生云∶小兒久患疳疾體虛,久不進飲食,患來日久,諸候退,只是天柱骨倒,醫(yī)者不識,謂之五軟候。須進金靈散、生筋散?!缎巫C論》歌∶天柱才倒道難醫(yī),算來此病非心脾,若患先須因吐瀉,不曾調(diào)氣至 羸,大患傷寒無汗脈(鳳髓經(jīng)此一句云∶卻被傷寒無浮脈),定應(yīng)妙藥療他遲,無此卒然生此患,又兼不辨四肢肥,身軟難堪頭似石,面紅唇赤臉如緋,此病多應(yīng)傷腎熱,后來因熱病相隨(此兩句在鳳髓經(jīng)即云∶此患只應(yīng)傷膽熱,后來伏熱又相隨。)肝受熱風(fēng)天柱倒,但將涼藥與維持,貼須性熱筋方緩,立見溫和請莫疑,吐瀉項軟唯調(diào)氣,傷寒柱倒不須醫(yī)。此或傷寒或吐或瀉,乘虛邪毒透入肝脈,熱邪所侵,是致令筋軟長,或手足軟而不解舉,或項頸軟而不解舉,若有前證,即須涼膈,若吐瀉,則先調(diào)胃氣,貼項并服涼肝膽藥,不可太熱,亦恐過冷。
金靈散
上,用白僵蠶不拘多少,直者,去絲炒,為末。每服半錢一錢,薄荷酒調(diào)下,一日三服。更須用生筋散貼之。
生筋散
木鱉子(三個) 蓖麻子(三十個)
上各取肉同研。每用一錢許,津唾調(diào)貼,急抱揩項上令熱,貼之。
四十八候貼項藥方川烏頭 白芷 地龍 五靈脂 赤小豆(各等分)
上末,生姜自然汁與酒同調(diào)貼在項上。更服竹茹散。
竹茹散
菊花(三錢) 黃芩 人參(各一錢) 大黃(半兩) 甘草(二錢)
上為末,竹葉煎湯下。
三十六種貼項藥方草烏頭 赤小豆(各等分)
上為末,姜汁調(diào)攤帛子上,貼經(jīng)宿,項立起。
貼頭起項膏(吉氏) 治小兒肝熱膽冷,頭項軟倒。
川烏(末) 肉桂(末) 蕓苔子 天南星 蓖麻子(各一錢) 黃丹(炒,一錢匕)
上大蒜一頭,煨熟去皮,乳缽內(nèi)研和,藥細,每用一錢,入米醋和勻,貼項上一日許。
野狼毒丸(吉氏) 治小兒膽熱肝風(fēng),天柱倒折,宜服此藥,更用前起頭貼項藥。
野狼毒(酒浸,焙) 白附子 大附子(尖) 天麻 防風(fēng) 羌活(以上各一分) 朱砂 地龍(去土。各一錢) 麝香(半字)
上為細末,法酒煮糊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七丸至十五丸,用黑豆薄荷湯入酒一滴,吞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