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證治準(zhǔn)繩·幼科》 癖

    作者: 王肯堂

    茅先生論小兒生下五個月日上至七歲,有結(jié)癖在腹成塊,如梅核大來去,或似卵大,常叫疼痛者。亦分?jǐn)?shù)類,在左脅下痛者名 氣,在右脅下痛者名癖氣,下蓬莪術(shù)散、夾建脾飲(不乳食)與服即愈,如見面黑,眼直視,瀉黑血,鼻口冷,手足冷,不進(jìn)食者死。錢氏論小兒病癖,由乳食不消,伏在腹中,乍涼乍熱,飲水或喘嗽,與潮熱相類,不早治,必成疳。以其有癖,故令兒不食,致脾胃虛而熱發(fā),故引飲過多,即蕩滌腸胃,亡失津液,胃不能傳化水谷,其脈沉細(xì),益不食,脾胃虛衰,四肢不舉,諸邪遂生,鮮不瘦而成疳矣。論癖為潮熱云∶曹宣德子三歲,面黃時發(fā)寒熱,不欲食,而飲水及乳不止。眾醫(yī)以為潮熱,用牛黃丸、麝香丸不愈,及以止渴干葛散服之反吐。錢曰當(dāng)下白餅子(見前),后補(bǔ)脾,乃以消積丸磨之(見前),此乃癖也,后果愈。何以故?不食但飲水者,食伏于管內(nèi)不能消,致令發(fā)寒。服止渴藥吐者,以藥沖脾故也,下之即愈。仁齋曰∶癖者,血膜包水,側(cè)僻于脅旁,時時作痛也。

    惟癖,為能發(fā)潮,為能生寒熱,故瘧家中脘,多蓄黃水,日久而復(fù)結(jié)癖,寒熱不已,有是疾者以此。小兒臟腑和平,榮衛(wèi)調(diào)暢,則津液自然流通,縱使多飲水漿,不能為病,惟乳哺失調(diào),三焦關(guān)隔,以致水飲停滯腸胃,不能宣通,如冷氣搏之,則結(jié)聚而成癖,輕者用積滯木香丸。重者用取癖丸。曾氏曰∶嬰兒始生,稟賦未完,失于襁褓之不謹(jǐn),乳哺之不節(jié),外為六淫侵襲,內(nèi)因五臟氣虛,冷積久停于脾,不能克化,結(jié)成癖,鬼突于脅下,或左或右,俗曰龜KT ,其疾皆因積滯蘊(yùn)作,致有寒熱,或腹肚疼痛,或晝涼夜熱。治療之法,氣實(shí)者,亦須溫正胃氣,后用烏犀丸或水晶丹下之,如過二三次,即以稀粥略止,候所作形證消盡,方投補(bǔ)益之劑。氣虛者,先與調(diào)脾胃,固真元,神色稍正,飲食進(jìn)多,如前法下之。若太虛甚,用三棱散、化癖丸、漸消之,順適陰陽,以平為期。然先補(bǔ)后瀉,行迎奪之法,則取去陳寒冷積,若面黃唇白,發(fā)豎肌瘦,乃為虛極,不可輕下,但徐徐用藥消化調(diào)理為上。若兒小者,更令乳母常服藿香飲,使藥從乳過,亦少助也。

    〔茅先生〕蓬莪術(shù)散主小兒 氣,一切氣疾。

    蓬莪術(shù) 青橘皮 益智(各半兩) 木香(二錢半) 糯米(一兩)

    上為末。每服一大錢,用陳米飲調(diào)下,日進(jìn)四服。

    《圣惠》鱉甲散

    用鱉甲(一枚,涂醋炙令黃,去裙 )

    上搗,細(xì)羅為末。每服一錢,以童子小便一小盞煎至五分,量兒大小,分減服之,日三服,神效。

    化癖丸(曾氏) 主癖結(jié)氣塊在脅之間,日久不化,乍寒乍熱,腑臟不調(diào),米谷不消,哽氣喘促,胸腹?jié)M悶。及理丁奚哺露。

    南木香 陳皮(去白) 莪術(shù)(炮,銼) 三棱(炮,銼) 青皮(巴豆九粒、去皮膜心,微炒,去巴豆) 枳殼(去穣,麩炒) 檳榔(七味各半兩) 白術(shù) 丁香(二味各二錢) 細(xì)辛(燒,存性,四錢)

    上除木香、檳榔、丁香不過火,余七味焙,同前三味為末,曲糊丸作麻仁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一丸,清米湯、空心下。有寒熱往來,以柴胡飲間服,忌油膩生冷。

    木香丸治吐乳瀉乳,其氣酸臭,由啼叫不已,以乳與兒,停滯不化,是為乳積。

    肚硬熱渴吐瀉,由飲食無度,過飽即睡,是為食積。腹痛啼叫,利如蟹渤,由觸忤其氣,榮衛(wèi)不和,淹延日久,是為氣積,瘧后肚內(nèi)結(jié)癖成塊。

    木香 蓬術(shù) 砂仁 青皮(去白) 朱砂(研細(xì)) 代赭石(研。各二錢) 大丁香 川巴豆肉(紙壓去油。各一錢)

    上為細(xì)末,和勻,飛白面糊為丸,麻子大。每服二三丸,乳傷,乳汁下,食傷,米飲下。

    取癖丸峻劑,非實(shí)積危甚不用。

    甘遂(微炒) 芫花(炒) 牽牛(半炒半生,研取末) 辣桂 蓬術(shù) 青皮(去穣) 木香 桃仁(浸,去皮,炒) 五靈脂(各二錢)

    上為細(xì)末,入去油巴豆一錢研和,十分細(xì)飛面糊丸麻子大。每服一二丸,姜蜜煎湯灌下,泄后,冷粥補(bǔ),仍和胃。

    挨癖丸治乳癖谷 ,腹中塊痛。

    木香 青皮(去穣) 蓬術(shù) 代赭石(火 ,醋淬,細(xì)研) 生地黃(各三錢) 巴豆(壓,去油盡,一錢)

    上為細(xì)末,醋面糊丸麻子大。每服二丸,食后,擦姜泡湯下。

    《外臺·必效》療大人小兒癖方上,取車下李仁,微湯退去皮及雙仁,與干面相半,搗之為餅,如猶干,和淡水如常搜面,大小一如病患手掌,為兩餅,微炙使黃,勿令至熟。空肚食一枚,當(dāng)快利,如不利,更食一枚,或飲熱粥汁即利,以快利為度。至午后利不止,即以醋飯止之。利后當(dāng)虛,病未盡者,量力一二日更盡一服,以病盡為限。小兒亦以意量之。不得食酪及牛馬肉,無不效。但病重者,李仁與面相半。輕者,以意減之。后服者,亦任量力。頻試瘥,神效。

    《圣惠》前胡丸治小兒癖氣,腹痛。

    前胡 桔梗(各去蘆) 赤芍藥 赤茯苓 枳殼 川大黃 當(dāng)歸 郁李仁(去皮,微炒。各半兩) 鱉甲(一兩,炙令黃)

    上件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三歲兒,每服空心以粥飲化破五丸服,量兒大小加減。

    《嬰孺》治小兒閃癖,身體壯熱,頻服冷藥,冷氣漫心成癖,下焦又冷,腸結(jié)大便難方茯苓 川芎 鱉甲(炙) 枳殼(炙) 芍藥(各二分) 柴胡(四分)

    上銼,以水一大升三合。煎至三合。空心為二服,去如人行五六里再服。忌莧子。

    〔朱氏〕知母丸治小兒腹痛不調(diào),兼癖氣。

    知母(六分) 鱉甲(炙,四分) 牡蠣 枳殼(麩炒。各三分) 大黃(十二分,紙裹,煨熟)

    上件為末,蜜丸如綠豆大。米飲下五丸,大人以意分減服。

    治七八歲兒多睡或時壯熱,日加羸瘦,身雖不痛,有時痢膿,嘔逆不食,是癖氣之候,其疾似瘧疾,人多不識此患方柴胡 黃芩(各一分) 枳殼(炒,兩片) 甘草 知母 芍藥(各二分) 大訶梨勒(煨,取皮,一個,小者用二個)

    上件為末,水一盞,煎服。

更多中醫(yī)書籍
  • (公元 752 年)唐.王燾著。四十卷。搜集唐以前的許多醫(yī)藥著作,編為 1104 門,載方 6000 有余,是重要的中醫(yī)著作之一。

    作者:
  • 作者:
    鄒存檢
  • 作者:
    馬培之
  • 《外科證治全生集》,又名《外科全生集》,1卷,刊于乾隆五年(1740)。王維德整理祖?zhèn)髅匦g(shù)及生平經(jīng)驗(yàn)而成《外科全生集》。此書后經(jīng)清末馬培之重新分卷并作評注,以前集三卷、后集三卷流行。

    作者:王維德(l669—l749年)字洪緒,別號林屋散人,又號定定子,江蘇吳縣洞庭西山人,清代外科學(xué)家。撰《外科證治全生集》。

    作者:
  • 作者:
    高思敬
  • 作者:
    ?
  • 作者:
    朱世杰
  • 《外科啟玄》(公元 1604 年)明.申斗垣(拱宸、子極)著。十二卷。論述外科各病證治,有圖有方,敘述內(nèi)服外敷,針灸灸烙、熏點(diǎn)、刀割等法,都切實(shí)可行。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