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證治準繩·幼科》 渴

    作者: 王肯堂

    《巢氏病源·小兒利兼渴候》此是水谷利,津液枯竭,腑臟虛燥則引飲。若小便快者,利斷,渴則止。

    若小便澀,水不行于小腸,滲入腸胃,渴亦不止,利亦不斷。凡如此者,皆身體浮腫,脾氣弱,不能克水故也。亦必眼痛生障,小兒上焦本熱,今又利,下焦虛,上焦熱氣轉盛,熱氣熏肝故也。茅先生以為食傷脾胃所致,先用醒脾散、勻氣散調,一日后,下調中飲(三方俱不乳食),夾乳香散(瀉)、龍涎膏(渴)調理即愈?!肚Ы稹穯螕v冬瓜汁飲之。

    《千金》治少小壯熱,渴引飲下痢。龍骨湯

    龍骨 甘草(炙) 大黃 赤石脂 石膏 桂心寒水石 栝蔞根(各二兩)

    上八味,治下篩。以酒水各五合煮散,合二沸,去滓,最兒大小服之。

    《外臺》麥門冬湯療少小夏月藥大下后,胃中虛熱渴。

    麥門冬(去心) 甘草(炙。各四分) 枳實(炙) 黃芩 人參(各三分) 龍骨(六分)

    上六味,切。以水二升,煮取九合,去滓分溫服。

    《外臺》櫸皮飲子療小兒渴痢。

    梁州櫸皮(十二分) 栝蔞 茯苓(各八分) 人參(六分) 粟米(二分)

    上五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服,量大小與之。

    《外臺·劉氏》療小兒痢渴不徹,肚脹不能食方訶梨勒皮(六分) 桑葉(十分,炙、末)

    上二味,切。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分服之。亦治大人。

    《子母秘錄》小兒赤白痢渴,及得水吃,又嘔逆方上,炙楮葉令香黃,以飲漿半升浸楮葉,使水綠色,然后去葉,以木瓜一個,切內葉汁中煮三二沸,去木瓜,使暖,細細服。渴停。

    《圣惠》黃 散治小兒痢渴,心胸煩悶、不欲飲食。

    黃 (銼) 麥門冬(去心,焙) 黃芩(各三分) 烏梅肉(三枚,微炒) 龍骨(一兩) 白術黃連(微炒,去須。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黃芩散治小兒痢渴不止。

    黃芩 訶梨勒(煨,用皮) 樗株皮(各半兩) 栝蔞根 黃連(去須) 當歸(銼、微炒。各三分) 烏梅肉(一分,微炒)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當歸散治小兒痢渴,腹內疼痛不止。

    當歸(銼,微炒) 黃連(微炒,去須) 黃 (銼。各三分) 干姜(炮裂,銼) 甘草(炙微赤,銼。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龍骨散治小兒痢渴,體熱煩悶。

    白龍骨(一兩) 胡黃連(半兩) 茯神 人參(去蘆頭) 茅根(銼) 麥門冬(去心,焙。各三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藍葉散治小兒痢渴,煩熱不止。

    藍葉(二分) 赤茯苓(一分) 赤石脂(一兩) 黃連(微炒,去須) 冬瓜仁 醋石榴皮(銼碎,微炒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入蜜半茶匙,更煎三兩沸,不計時候,量大小,分減服之。

    地榆散治小兒痢渴,或下五色惡物,心神煩熱不止。

    地榆 白茯苓 黃柏(微炙,銼。各一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黃連散治小兒痢渴,煩熱吃水不知足。

    黃連(去須,微炒) 牡蠣(燒為粉。各半兩) 烏梅肉(微炒) 甘草(炙微赤,銼) 訶梨勒(煨,用皮。各一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櫸皮散治小兒痢,渴不止。

    櫸株皮(一兩) 栝蔞根 白茯苓(各三分) 人參(半兩,去蘆頭)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以粟米飲調下半錢,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甘草散治小兒痢,渴不止。

    甘草(炙微赤,銼) 烏梅肉(微炒。各一兩) 訶梨勒(二枚,煨,用皮)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生姜少許,煎至五分,去滓放溫,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黃芩丸治小兒痢,渴不止,壯熱腹痛。

    黃芩 栝蔞根 黃連(去須,微炒) 當歸(銼,微炒。各三分) 臭樗株皮(炙微黃,銼) 訶梨勒(煨,用皮。各半兩) 烏梅肉(五枚,微炒)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粥飲下七丸,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太醫(yī)局》人參散調中和氣,止嘔逆,除煩渴,治昏困多睡,乳食減少,及傷寒時氣,胃氣不順,吐利止后,躁渴不解。

    人參(去蘆頭) 白茯苓(去皮。各一兩) 木香 甘草(炙,銼) 藿香葉(各一分) 干葛(銼,二兩)

    上件為末。每服一錢,水一中盞,煎七分,去滓放溫服,不計時候。

    《嬰孺》子芩湯治小兒大熱,痢兼渴,憎寒。

    子芩 枳殼(炒) 黃柏(各四分) 石膏(十二分) 竹葉(切,一升) 櫸皮(十分) 人參(七分)

    上,以水五升,煮一升六合,七歲兒,為三服,四五歲兒,為四服,以次,量與之服。

    栝蔞湯治小兒有熱不調,渴痢。

    栝蔞 知母 茯苓(各八分) 甘草 黃柏(各四分) 人參(六分) 黃芩 櫸皮(各十分)

    上,以水五升,煮一升半,五六歲兒,為三服。

    冬瓜湯治小兒渴不止,痢不住。

    冬瓜(切,八合) 栝蔞(十二分) 茯苓 知母(各八分) 麥門冬(五分,去心) 粟米(二合半)

    上,水五升,煮一升四合,新布絞去滓,量兒與之。

    〔張渙〕健胃散治泄瀉身熱煩渴。

    濃樸(去粗皮,生姜汁制,炙香熟) 川黃連 肉豆蔻(各一兩) 縮砂仁 干姜(炮) 白術(炮) 木香(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入生姜、粟米少許,煎至五分,去滓溫服。

    碧香丹治小兒吐利后,大渴不止,不得眠睡,甚則成疳。

    天竺黃 龍骨 不灰木(燒赤,放冷) 赤石脂(各一兩,為末) 鐵粉 定粉 鉛白霜 細蛤粉(各一兩,并細研)

    上件,通拌勻,入麝香半兩同研勻,滴水和丸,如雞頭大。每服一粒至兩粒。

    用 螺兒兩個研細,沸湯浸,水沉極冷化下。大渴即與服,神驗。

    《寶鑒》竹茹丸治小兒渴瀉。

    黃連(一兩、好者,銼作塊子、一一相似,茱萸一兩,二味相和,滴蜜炒令黃赤色,去了茱萸)

    上件為末,薄糊為丸,如蘿卜子大。每服十丸,竹茹煎飯飲吞下。

    人參白扁豆散治脾胃不和,不思飲食,吐瀉渴水,及小兒虛熱煩躁。

    人參 白扁豆(去皮,炒熟) 白術 茯苓(各一兩) 罌粟子 甘草(炙) 山藥(各半兩)

    上為末。每用二錢,水一中盞,入姜二片,棗半個,同煎至七分,通口服。如腹疼痛,加紫蘇煎。

    小兒虛熱,加薄荷同煎。

    《吉氏家傳》治五痢吃湯不徹,肚脹不食方訶子皮 桑白皮(各六錢)

    上,水二升,煎三合服之。立瘥。

    〔吉氏〕六神丸治疳瀉渴飲無度。

    木香 丁香 豆蔻(以面裹。此三味入慢火煨,候面熟為度) 使君子(去殼) 訶子(去核。各半兩) 蘆薈(一兩)

    上件為末,棗肉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五丸,米飲吞下。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