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大法補虛 消積 鳳髓經(jīng)歌云∶脾中有積熱遲留,至使終年瀉不休,項軟見人多哽氣,更兼清水鼻中流,少間有似黃金色,若有垂腸更不收,形證又看胸膈上,胸前深赤汗如油,唇赤生瘡眼脈赤,若不調(diào)脾命即休。
《千金》七味散治利下久不瘥。
黃連(八分) 龍骨 赤石脂 濃樸 烏梅肉(各二分) 甘草(炙,一分) 阿膠(炙,三分)
上,治下篩。漿水服二方寸匕,日二,小兒一錢匕。
華陀治老小下利,柴立不能食,入口即出,命在旦夕,久利神驗方。
黃連(末) 亂發(fā)灰 醇苦酒 蜜(各半雞子殼許) 白蠟(方寸匕) 雞子黃(一枚)
上六味,于銅器中、炭火上,先內(nèi)酒蜜蠟雞子黃攪勻,乃內(nèi)黃連末、發(fā)灰,又攪煎,視可,取出為丸,久困者,一日一夜盡之。
《外臺》療久利無間,冷熱疳痢,悉主之。
棗一枚去核,勿令皮破,內(nèi)胡粉令滿,于炭火中燒如炭,瓷器中研之,米飲和服。一歲以下,分服之,不過三服,瘥。
《圣惠》治久利赤白,漸羸,胃虛不食。丁香散
丁香 濃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黃連(去須,銼微炒) 當歸(銼微炒) 訶梨勒(煨,用皮) 白術(shù)(銼,微炒) 伏龍肝(各半兩) 木香(一分) 赤石脂(一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粥飲調(diào)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
《圣惠》黃連丸治小兒暴利,經(jīng)久不斷,增減有時。
黃連(去須,微炒) 人參(去蘆頭) 赤石脂 龍骨 甘草(炙微赤,銼) 黃芩 濃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白茯苓 枳殼(去瓤,麩炒微黃。各半兩) 烏梅肉(一分,微炒)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以粥飲下七丸,日三四服,量兒大小,臨時加減。
〔譚氏〕斗門散歌曰∶小兒瀉利甚青黃,久患時多轉(zhuǎn)滑腸,下部脫肛頻努咽,朝朝焦瘦漸羸 。
訶子 枳殼 地榆(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米飲調(diào)下,一歲以下半錢。
《嬰孺》龍骨湯治下利不住。
龍骨 甘草(炙) 黃連(各四分) 當歸 干姜(各一分)
上,以水四升,煮一升二合,食前,溫分三服。
龍骨湯治服藥下后,不止。
龍骨(五分) 甘草(炙) 干姜 當歸 黃連 赤石脂 附子(炮裂,去皮臍) 前胡(各三分)
上,以水四升,煮一升二合,為五服,旦服,至午令盡。
黃連煎治冷熱利,經(jīng)時不止,體羸不堪,余治瘥而又發(fā)。用好黃連二兩,水七升,蜜八合,煎一升三合,絞去滓,百日兒服半合,二百日一歲服一合。
雞骨丸治下利經(jīng)久不斷,羸瘦,脾胃冷弱,食不消化。
雞骨(宿雌雞胸前及肋骨全用,一具) 黃連(六分) 濃樸(三分) 神曲(炒) 甘草(炙)
白術(shù)(各四分) 麥 (炒) 烏梅肉(各二分) 人參 赤石脂 黃芩 白龍骨(各五分) 桔梗(二分)
上為末,蜜丸小豆大。白飲下二十五丸,日二服。量兒大小與之。
溫白丸治久瀉脾虛不食,食即瀉下,米谷不化。
白術(shù)(一分,米泔浸,切焙) 丁香(半錢,炒) 半夏(一錢半,湯泡洗七遍)
上為末,生姜自然汁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半歲每服三丸,三五歲五七丸,淡生姜湯吞下,早晚各進一服。
惺惺散治久瀉脾困,不思乳食,恐作脾風。
天麻 全蝎(炒,各半錢) 木香(炮) 糯米 人參 茯苓(各微炒) 白扁豆(炒) 山藥(焙) 甘草(炙。各一錢)
上為末。每服嬰孺一字,二三歲半錢,用水一藥注或半銀盞,棗子半片,煎十數(shù)沸,服。
〔張渙〕治瀉利久不瘥。香礬丹
木香 枯白礬(各一兩) 訶梨勒皮(微炮) 酸石榴皮(炒黑。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煉蜜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粥飲下。量兒大小加減。
〔劉氏〕治小兒臟腑久泄瀉不止。
人參 白術(shù) 茯苓 甘草 陳皮 藿香 丁香 木香 肉豆蔻上等分,為末。每服二錢,以藿香合糯米煮粥飲調(diào)下,或姜水煎亦可。
臟腑滑泄。四君子加訶子五分,米飲調(diào)下。
《湯頭歌訣》(公元 1694 年? )清.汪昂(讱庵)著。一卷。按照《醫(yī)方集解》分門,把方劑的組成主治等編成歌訣,以便記誦運用。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進之、海藏)撰。三卷。依據(jù)《內(nèi)經(jīng)》有關(guān)藥理的論述,以及張潔古《珍珠囊》和李杲《 藥類法象》、《用藥心法》等,對于藥物的氣味陰陽、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較為深入。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大法補虛 消積 鳳髓經(jīng)歌云∶脾中有積熱遲留,至使終年瀉不休,項軟見人多哽氣,更兼清水鼻中流,少間有似黃金色,若有垂腸更不收,形證又看胸膈上,胸前深赤汗如油,唇赤生瘡眼脈赤,若不調(diào)脾命即休。
《千金》七味散治利下久不瘥。
黃連(八分) 龍骨 赤石脂 濃樸 烏梅肉(各二分) 甘草(炙,一分) 阿膠(炙,三分)
上,治下篩。漿水服二方寸匕,日二,小兒一錢匕。
華陀治老小下利,柴立不能食,入口即出,命在旦夕,久利神驗方。
黃連(末) 亂發(fā)灰 醇苦酒 蜜(各半雞子殼許) 白蠟(方寸匕) 雞子黃(一枚)
上六味,于銅器中、炭火上,先內(nèi)酒蜜蠟雞子黃攪勻,乃內(nèi)黃連末、發(fā)灰,又攪煎,視可,取出為丸,久困者,一日一夜盡之。
《外臺》療久利無間,冷熱疳痢,悉主之。
棗一枚去核,勿令皮破,內(nèi)胡粉令滿,于炭火中燒如炭,瓷器中研之,米飲和服。一歲以下,分服之,不過三服,瘥。
《圣惠》治久利赤白,漸羸,胃虛不食。丁香散
丁香 濃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黃連(去須,銼微炒) 當歸(銼微炒) 訶梨勒(煨,用皮) 白術(shù)(銼,微炒) 伏龍肝(各半兩) 木香(一分) 赤石脂(一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粥飲調(diào)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
《圣惠》黃連丸治小兒暴利,經(jīng)久不斷,增減有時。
黃連(去須,微炒) 人參(去蘆頭) 赤石脂 龍骨 甘草(炙微赤,銼) 黃芩 濃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白茯苓 枳殼(去瓤,麩炒微黃。各半兩) 烏梅肉(一分,微炒)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以粥飲下七丸,日三四服,量兒大小,臨時加減。
〔譚氏〕斗門散歌曰∶小兒瀉利甚青黃,久患時多轉(zhuǎn)滑腸,下部脫肛頻努咽,朝朝焦瘦漸羸 。
訶子 枳殼 地榆(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米飲調(diào)下,一歲以下半錢。
《嬰孺》龍骨湯治下利不住。
龍骨 甘草(炙) 黃連(各四分) 當歸 干姜(各一分)
上,以水四升,煮一升二合,食前,溫分三服。
龍骨湯治服藥下后,不止。
龍骨(五分) 甘草(炙) 干姜 當歸 黃連 赤石脂 附子(炮裂,去皮臍) 前胡(各三分)
上,以水四升,煮一升二合,為五服,旦服,至午令盡。
黃連煎治冷熱利,經(jīng)時不止,體羸不堪,余治瘥而又發(fā)。用好黃連二兩,水七升,蜜八合,煎一升三合,絞去滓,百日兒服半合,二百日一歲服一合。
雞骨丸治下利經(jīng)久不斷,羸瘦,脾胃冷弱,食不消化。
雞骨(宿雌雞胸前及肋骨全用,一具) 黃連(六分) 濃樸(三分) 神曲(炒) 甘草(炙)
白術(shù)(各四分) 麥 (炒) 烏梅肉(各二分) 人參 赤石脂 黃芩 白龍骨(各五分) 桔梗(二分)
上為末,蜜丸小豆大。白飲下二十五丸,日二服。量兒大小與之。
溫白丸治久瀉脾虛不食,食即瀉下,米谷不化。
白術(shù)(一分,米泔浸,切焙) 丁香(半錢,炒) 半夏(一錢半,湯泡洗七遍)
上為末,生姜自然汁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半歲每服三丸,三五歲五七丸,淡生姜湯吞下,早晚各進一服。
惺惺散治久瀉脾困,不思乳食,恐作脾風。
天麻 全蝎(炒,各半錢) 木香(炮) 糯米 人參 茯苓(各微炒) 白扁豆(炒) 山藥(焙) 甘草(炙。各一錢)
上為末。每服嬰孺一字,二三歲半錢,用水一藥注或半銀盞,棗子半片,煎十數(shù)沸,服。
〔張渙〕治瀉利久不瘥。香礬丹
木香 枯白礬(各一兩) 訶梨勒皮(微炮) 酸石榴皮(炒黑。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煉蜜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粥飲下。量兒大小加減。
〔劉氏〕治小兒臟腑久泄瀉不止。
人參 白術(shù) 茯苓 甘草 陳皮 藿香 丁香 木香 肉豆蔻上等分,為末。每服二錢,以藿香合糯米煮粥飲調(diào)下,或姜水煎亦可。
臟腑滑泄。四君子加訶子五分,米飲調(diào)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