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茯苓濃樸湯主傷寒傷風(fēng),夾痰嘔逆,并吐瀉后喉涎牽響,飲食減少,脾胃氣虛。
白茯苓(去皮) 半夏(湯煮透濾,仍銼、焙干。各七錢半) 甘草(三錢,炙) 濃樸(五錢,去粗皮、銼碎,每斤、用生姜一斤,切薄片杵爛、拌勻,浸一宿,慢火、炒干用)
上件, 咀。每服二錢,水一盞半,姜三片,煎七分,無時服。或加棗一枚,去核同煎。
(約著成于東漢時代以前)。
三卷。原言已佚,散見《經(jīng)史證類備急本草》中,今有清.孫星衍等輯本若干種。 本書收藥物 365 種,分為上、中、下三品,是后漢以前藥物學(xué)的總結(jié)。
學(xué)術(shù)價值:
文獻價值:我國現(xiàn)存最早之藥學(xué)著作。
理論價值:初步奠定了藥學(xué)理論之基礎(chǔ)。
實用價值:記載之藥物,大多樸實有驗,歷用不衰。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茯苓濃樸湯主傷寒傷風(fēng),夾痰嘔逆,并吐瀉后喉涎牽響,飲食減少,脾胃氣虛。
白茯苓(去皮) 半夏(湯煮透濾,仍銼、焙干。各七錢半) 甘草(三錢,炙) 濃樸(五錢,去粗皮、銼碎,每斤、用生姜一斤,切薄片杵爛、拌勻,浸一宿,慢火、炒干用)
上件, 咀。每服二錢,水一盞半,姜三片,煎七分,無時服。或加棗一枚,去核同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