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證治準(zhǔn)繩·幼科》 腸癰

    作者: 王肯堂

    張仲景云∶腸癰之證,因飲食積熱,或母食辛熱之物所致。小腹按之則痛,小便數(shù)似淋,腹急,惡寒,身皮甲錯,或自汗惡寒,若脈遲緊,未有膿者,用仙方活命飲以解其毒。脈洪數(shù),已有膿者,服太乙膏以下其膿。小腹疼痛,小便不利者,膿壅滯也,牡丹皮散主之。

    竊謂、經(jīng)云∶腸癰為病,不可驚,驚則腸斷而死。故坐臥轉(zhuǎn)側(cè)之間,須令徐緩,時少飲薄粥,及用八珍湯固其元氣,靜養(yǎng)調(diào)理,庶可保也。

    大黃湯治腸癰,小腹堅腫,按之則痛,肉色如常,或 赤微腫,小便頻數(shù),汗出憎寒,脈緊,膿未成也,急服之。

    大黃(炒) 樸硝(各一錢) 牡丹皮 栝蔞仁 桃仁(去皮尖,各二錢)

    每服二三錢,水煎。

    薏苡仁湯治腸癰腹中痛煩躁不安,或脹滿不食,小便澀滯。

    薏苡仁 牡丹皮 桃仁(各三兩) 栝蔞仁(四兩)

    上,每服四錢,水煎。

    桃仁湯治腸癰腹中痛,煩躁不安,壅痛,大便閉澀。亦有繞臍生瘡者,但用此藥無妨。

    桃仁 大黃(炒) 牡丹皮 芒硝 犀角(鎊) 冬瓜仁(研。各二錢)

    上,水煎,入犀角末服。

    牡丹皮散治腸癰腹濡而痛,時下膿汁,或下血。

    牡丹皮 人參 天麻 白茯苓 黃 (炒) 薏苡仁 桃仁 白芷(炒) 當(dāng)歸 川芎官桂 甘草(各五分) 木香(二分)

    上,每服三五錢,水煎。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