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丹〕小兒耳后月蝕瘡,蚯蚓糞燒,以豬油和敷。胡粉、雞清和敷。黃連末敷。竹葉燒末,豬脂和敷。
水銀膏治月蝕瘡,多在兩耳上及竅傍,隨月虛盈。
水銀(二錢半) 胡粉 松脂 黃連(去須,為末,各半兩) 豬脂(四兩)
上,先熬豬脂令沸,下松脂諸藥末及水銀攪令勻。瓷盒盛。先以鹽湯洗凈瘡,涂敷,日三五度。
胡粉散治月蝕瘡。
胡粉(炒,微黃) 白礬( ) 虢丹( ) 黃連(凈) 輕粉(各二錢) 胭脂(一錢)麝香(少許)
上末。先以溫漿水入鹽洗拭后摻藥,如瘡干,麻油調敷。
湯氏云∶耳有五般,常出黃膿者為停耳,出紅膿者為膿耳,出白膿者為纏耳,疳臭者為五耳,耳內(nèi)虛鳴出青膿者為震耳。證雖五般,病源一也,皆由風水入耳而因有積熱上壅而成,若不早治,久則成聾,宜胭脂膏治之,仍服化痰退熱等劑,即愈也。
蔓荊子湯治內(nèi)熱,耳出膿汁。
升麻 木通 麥門冬 赤芍藥 生地黃 前胡 甘菊 甘草 桑白皮 赤茯苓 蔓荊子(各等分)
上,用姜棗水煎,食后服。
清上散治上焦風熱,耳出濃汁,頭面瘡癤,亦治胎熱眼睛腫赤,糞色稠黃,肚熱啼哭,及身上紅腫。
川郁金 甘草 北桔梗 天花粉 干葛 薄荷葉(各等分)
上為末,入蜜拌勻。白湯下三五七分或一錢。仍用艾葉煎濃湯,溫浸足底,以引其熱下行。
當歸龍薈丸治肝膽風熱,耳中鳴,出青膿,名曰震耳,大便秘,小便黃,常服,宣通血氣,調順陰陽。
當歸 龍膽草 柴胡(各一兩) 青黛 膽星 大黃 蘆薈(各五錢) 麝香(五分) 梔子 酒黃芩 酒黃連 黃柏(各一兩) 木香(二錢五分)
上為末,煉蜜丸,小豆大。每服二十丸,姜湯送下。
清黃散治耳出黃膿,名曰 耳,內(nèi)有風熱,外為水濕所干,醞久而成。
防風 滑石(飛,五錢) 甘草(炙,一錢) 梔子(酒炒,三錢) 藿香 酒黃連(各二錢)
上為末。白湯調二錢,食后服。
清心丹治耳出紅膿,名曰膿耳,及舌上生瘡如楊梅狀者。
黃連(酒炒,三錢) 滑石(飛,六錢) 甘草 辰砂(飛,各一錢) 薄荷(六分)犀角(鎊屑,二錢)
上為末。每服一錢五分,蜜拌,薄荷湯下,夜再服。
清白散治肺熱痰火上壅,耳出白膿,名曰纏耳,兼治咳嗽。
桑白皮(蜜炒) 地骨皮(各三錢) 甘草(一錢) 貝母(二錢) 寒水石( ,三錢)天花粉 酒芩 天門冬(各一錢半)
上為末。以蜜水調,食后服。或白通草煎湯下,尤妙。
交感丹治耳中疳臭,名曰五耳,或怒氣上逆,上下不得宣通,遂成聾聵。
香附子(童便浸透,炒,三錢) 茯神 黃連(各二錢) 桂心 甘菊花(各一錢)
上為末。每服一錢五分,燈心湯下。
禹余糧丸治 耳出膿水。
禹余糧( ,醋 、七次) 海螵蛸(去背上硬骨) 百草霜 伏龍肝(各二錢五分)大附子(去皮臍生用,一枚)
上,末。以綿裹如圓眼核大,安耳內(nèi),日再易之。如不瘥,乃有蟲也。
龍骨散治諸膿耳。
枯礬 龍骨 胭脂胚(各一錢) 麝香(少許)
為細末。以綿裹杖子,拭去耳中膿,再吹一字入耳中,日再。加海螵蛸一錢,尤妙。
羊角散治耳內(nèi)膿汁不干。
山羊角,燒,存性,為末。每吹二三分入內(nèi),一日二次。三日全瘳。
滋陰地黃丸治耳虛鳴,膿汁不干,腎陰不足。
熟地黃(一兩) 白茯苓(四錢) 山茱萸(五錢) 甘菊(四錢) 牡丹皮(四錢) 何首烏(黑豆、蒸三次) 黃柏(各四錢)
上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三五十丸。
白蘞散治小兒凍耳成瘡,或癢或痛。
黃柏 白蘞(各半兩)
上為末。先以湯洗瘡后,用生油調涂。
《脾胃論》(公元 1249 年)金.李杲(東垣、明之)著。三卷。依據(jù)臨床實踐,結合醫(yī)學理論,認為脾胃在人體生理活動中最為 重要,提出“內(nèi)傷脾胃,百病由生”的主張。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丹〕小兒耳后月蝕瘡,蚯蚓糞燒,以豬油和敷。胡粉、雞清和敷。黃連末敷。竹葉燒末,豬脂和敷。
水銀膏治月蝕瘡,多在兩耳上及竅傍,隨月虛盈。
水銀(二錢半) 胡粉 松脂 黃連(去須,為末,各半兩) 豬脂(四兩)
上,先熬豬脂令沸,下松脂諸藥末及水銀攪令勻。瓷盒盛。先以鹽湯洗凈瘡,涂敷,日三五度。
胡粉散治月蝕瘡。
胡粉(炒,微黃) 白礬( ) 虢丹( ) 黃連(凈) 輕粉(各二錢) 胭脂(一錢)麝香(少許)
上末。先以溫漿水入鹽洗拭后摻藥,如瘡干,麻油調敷。
湯氏云∶耳有五般,常出黃膿者為停耳,出紅膿者為膿耳,出白膿者為纏耳,疳臭者為五耳,耳內(nèi)虛鳴出青膿者為震耳。證雖五般,病源一也,皆由風水入耳而因有積熱上壅而成,若不早治,久則成聾,宜胭脂膏治之,仍服化痰退熱等劑,即愈也。
蔓荊子湯治內(nèi)熱,耳出膿汁。
升麻 木通 麥門冬 赤芍藥 生地黃 前胡 甘菊 甘草 桑白皮 赤茯苓 蔓荊子(各等分)
上,用姜棗水煎,食后服。
清上散治上焦風熱,耳出濃汁,頭面瘡癤,亦治胎熱眼睛腫赤,糞色稠黃,肚熱啼哭,及身上紅腫。
川郁金 甘草 北桔梗 天花粉 干葛 薄荷葉(各等分)
上為末,入蜜拌勻。白湯下三五七分或一錢。仍用艾葉煎濃湯,溫浸足底,以引其熱下行。
當歸龍薈丸治肝膽風熱,耳中鳴,出青膿,名曰震耳,大便秘,小便黃,常服,宣通血氣,調順陰陽。
當歸 龍膽草 柴胡(各一兩) 青黛 膽星 大黃 蘆薈(各五錢) 麝香(五分) 梔子 酒黃芩 酒黃連 黃柏(各一兩) 木香(二錢五分)
上為末,煉蜜丸,小豆大。每服二十丸,姜湯送下。
清黃散治耳出黃膿,名曰 耳,內(nèi)有風熱,外為水濕所干,醞久而成。
防風 滑石(飛,五錢) 甘草(炙,一錢) 梔子(酒炒,三錢) 藿香 酒黃連(各二錢)
上為末。白湯調二錢,食后服。
清心丹治耳出紅膿,名曰膿耳,及舌上生瘡如楊梅狀者。
黃連(酒炒,三錢) 滑石(飛,六錢) 甘草 辰砂(飛,各一錢) 薄荷(六分)犀角(鎊屑,二錢)
上為末。每服一錢五分,蜜拌,薄荷湯下,夜再服。
清白散治肺熱痰火上壅,耳出白膿,名曰纏耳,兼治咳嗽。
桑白皮(蜜炒) 地骨皮(各三錢) 甘草(一錢) 貝母(二錢) 寒水石( ,三錢)天花粉 酒芩 天門冬(各一錢半)
上為末。以蜜水調,食后服。或白通草煎湯下,尤妙。
交感丹治耳中疳臭,名曰五耳,或怒氣上逆,上下不得宣通,遂成聾聵。
香附子(童便浸透,炒,三錢) 茯神 黃連(各二錢) 桂心 甘菊花(各一錢)
上為末。每服一錢五分,燈心湯下。
禹余糧丸治 耳出膿水。
禹余糧( ,醋 、七次) 海螵蛸(去背上硬骨) 百草霜 伏龍肝(各二錢五分)大附子(去皮臍生用,一枚)
上,末。以綿裹如圓眼核大,安耳內(nèi),日再易之。如不瘥,乃有蟲也。
龍骨散治諸膿耳。
枯礬 龍骨 胭脂胚(各一錢) 麝香(少許)
為細末。以綿裹杖子,拭去耳中膿,再吹一字入耳中,日再。加海螵蛸一錢,尤妙。
羊角散治耳內(nèi)膿汁不干。
山羊角,燒,存性,為末。每吹二三分入內(nèi),一日二次。三日全瘳。
滋陰地黃丸治耳虛鳴,膿汁不干,腎陰不足。
熟地黃(一兩) 白茯苓(四錢) 山茱萸(五錢) 甘菊(四錢) 牡丹皮(四錢) 何首烏(黑豆、蒸三次) 黃柏(各四錢)
上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三五十丸。
白蘞散治小兒凍耳成瘡,或癢或痛。
黃柏 白蘞(各半兩)
上為末。先以湯洗瘡后,用生油調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