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證治準繩·幼科》 瘡瘍

    作者: 王肯堂

    癰疽證治已詳瘍醫(yī)準繩,其在小兒,雖肌體柔脆,而天真未鑿,鮮五發(fā)之毒,亦無五善七惡之診,初生周 前后,遍體生瘡,俗忌療治,其他小小癰癤,自可敷貼而消,若憎寒壯熱,沉困躁擾,為心腹之害,又當求其本而治之,乳下嬰兒,母子俱服,是在醫(yī)師神而明之,無按圖索驥之理,薛氏乃掇大科癰疽證治,贅附《保嬰》,近于駢拇枝指矣,若夫溯流窮源,明經(jīng)絡,分表里,審順逆,則無大小之異,有??茣?,又何贅焉。今第以小兒所專者集為是編,以至危且急,殺人頃刻,莫如丹毒,故首列之,且獨加詳焉。

    〔鄭〕夫瘡瘍,皆因臟腑不調(diào),經(jīng)絡壅滯而得,或由胎毒,或者風化為蟲,或則熱氣有盛,或者驚入皮膚,其大者是滯于血脈而橫出于皮膚之間,若節(jié)其氣血則易破,若或風纏,則生癮軫,或者外邪所入,即多KT 癢而不定,其食毒則滯死其血氣,久則化為膿也?;蜃黧@瘡者,驚本無物,亦蹉其血氣,在臟而為積,在腑故出皮膚為瘡,發(fā)遍身而四肢難較。風瘡,亦發(fā)遍身,其形甚小,世呼為疥熱毒瘡,發(fā)處不定,節(jié)滯其血,故作瘡蟲窠,瘡常發(fā)于脛后作其窠,窠內(nèi)有蟲如蟣子,蓋因腹中蟯蟲隨氣而化,其瘡即較而再發(fā),或片子如癬相似,甚有死血癢,若以藥敷較,只是歸腹中,須是取卻蟲方瘥,及與殺蟲藥。

    〔曾〕《內(nèi)經(jīng)》曰∶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鹩魞?nèi)發(fā),致有斯疾,蓋心主乎血,血熱生風,熱郁內(nèi)甚,遞相傳襲,故火能生土,血注陽明主肌肉,風熱與血熱相搏,發(fā)見皮膚,其名不一,有黃膿而白者,土生金,母歸子也,始生微癢而熱輕,腫痛潰爛為熱極,血凝化水,氣滯成膿,甚至寒熱作而飲食減,尤為可慮,宜宣泄風毒,涼心經(jīng),解胃熱,用當歸散加黃連、升麻、干葛,水姜蔥燈心煎服,及三解散、牛蒡湯、木通散,雖服,涂以四黃散、一抹金。

    當歸散(潮熱)三解散(驚)牛蒡湯(咽喉)木通散(淋)

    四黃散治小兒身上一切熱毒瘡疾燥癢,抓破有汁不干。

    凈黃連 黃柏 黃芩 大黃 滑石(五味各半兩) 五倍子(去蟲屑,二錢半)

    上銼、曬,為末。用清油和調(diào)二錢至三錢,涂搽患處。仍服四順散、消毒飲。

    一抹金治小兒遍身生瘡,潰爛如糜梨,燥痛,膿汁不干。

    藜蘆(凈洗,焙) 蛇床子(去埃土) 紅丹(水飛過。三味各五錢) 硫黃 赤石脂 明白礬(火飛過)五倍子(去蟲屑) 黃柏(去粗皮。五味二錢半) 輕粉(五十帖)

    上,前八味或曬或焙,為末,仍同輕粉在乳缽再杵勻,用生肥豬膏碎切,以瓦缽和藥末爛杵。涂抹患處,或清油調(diào)搽亦可。

    〔湯〕小兒血氣凝滯,而有熱毒之氣乘之,故結(jié)聚成癰癤腫毒也,未結(jié)之先,微見有紅頭 子、隱起作疼者,急用不語唾、夜半頻頻涂之(飲酒了不可用)即消散。若已結(jié)成,當用天烏散貼方。若內(nèi)顯躁熱不寧等證,即須內(nèi)服漏蘆散,真良方也,熱甚者用青解毒丸,四順清涼飲加防風、連翹,玄參劑亦可服,五?;镜び攘?,連翹湯可服,青露散掩之留小孔,后用驚毒掩子收瘡口。熱甚者涼膈散亦可服。(方類列于后)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周揚俊
  • 《溫熱經(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熱病著作,以《內(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作者:
  •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柳寶詒
  •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高秉鈞
  •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熱病學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作者: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