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西醫(yī)眼科學》 二、視野及暗點檢查法

    視野(visual field):當一眼注視一目標時,除了看清這個注視目標處,同時還能看到周圍一定范圍內的物體,這個空間范圍,叫做視野。它反映黃斑部以外整個視網膜的功能。對勞動、學習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影響。臨床上視野檢查對于許多眼病及某些視覺傳導路疾患的診斷有重要意義。

    正常單眼視野的范圍:顳側約90°以上,下方約70°,鼻側約65°,上方約55°(后兩者由于受鼻梁和上眼瞼的影響)。各種顏色視野范圍并不一致,白色最大,蘭色次之,紅色又次之,綠色最小,兩眼同時注視時,大部分視野是互相重疊的(圖2-3)。

    正常視野圖(左眼)

    圖2-3 正常視野圖(左眼)

    暗點(scoloma):在視野范圍內某一孤立的、不能看見的區(qū)域,稱為暗點。暗點有兩種:一種為生理性,稱生理盲點,乃是視盤投射在視野上所表現的一個暗點,位于注視點顳側15°處,,呈豎橢圓形,垂看徑7.5°,橫徑5.5°。另一種為病理性暗點,又可分為陽性和陰性兩種。前者自己可以觀察到;后者則不能,僅在檢查時發(fā)現。根據暗點的程度,又可分相對性和絕對性兩種,前者能辨別白色視標,但不能準確辨別各種顏色視標;后者根本看不見任何視標。這兩種病理性暗點,均系相應部位的眼底或視路疾病所致。

    (一)視野檢查法

    視野檢查法分動態(tài)與靜態(tài)檢查。一般視野檢查屬動態(tài),是利用運動著的視標測定相等靈敏度的各點,所連之線稱等視線,記錄視野的周邊輪廓。靜態(tài)檢查則是測定一子午線上各點的光靈敏度閾值,連成曲線以得出視野缺損的深度概念。

    1.面對面法(對比法):簡單易行,但準確性較差。被檢者相對而坐,相距約50cm ,兩眼分別檢查。檢查右眼時,讓被檢查者用眼罩遮蓋左眼,檢者閉合右眼,兩人相互注視,眼球不能轉動。然后檢者伸出不斷擺動的食、中二指,在被檢者與檢者的中間同等距離處,分別在上、下、內、外、左上、左下、右上、右下等八個方向,由周邊向中心緩慢移動,如果兩人同時見到手指,說明被檢者的視野是正常的;如果被檢者比檢者發(fā)現手指,則說明被檢者視野小于正常。由此檢者根據自己的視野(必須是正常的)對比出被檢者視野的大概情況。

    2.周邊視野計檢查法(perimetry):視野計形式多樣。主要的差別在于背景的形狀與視標出現的方式。近年來,一些視野計上已配有電子計算機,可對視野作自動定量的記錄。

    (1)弧形視野計檢查法:有簡易型與投射型兩種。主要用于檢查周邊視野,屬動態(tài)檢查。方法是:在自然光線或人工照明下進行,被檢者坐于視野計前,下頦固定于頦架上,受檢眼正對視野計中心,注視視野計弧上零度處的白色固定目標,另一眼用眼罩遮蓋。視野計為180°的弧形,半徑為330mm,選用適宜的視標(常用的直徑為3或5mm),從圓弧周邊向中心緩慢移動。囑被檢者剛一發(fā)現視標或辨出顏色時,立即告知。將此時視標在弧上的位置記錄在周邊視野表上。將圓弧轉動30°后再查,如此每隔30°檢查一次,直到圓弧轉動一圈,最后把各點連接起來,就是該眼的視野范圍。一般常檢查白色及紅色視野。

    (2)Goldmann視野計;背景為半徑330mm的半球,用六個可隨意選用的不同大小光點作視標,光點的亮度可以調節(jié),可用來作動態(tài)與靜態(tài)檢查。動態(tài)檢查基本上同弧形視野計法。靜態(tài)檢查是指在經動態(tài)檢查法中的可疑或查得的缺損部位所在子午線上,每隔2°~10°檢查一點,將視野計上的光點視標調到正常人看不見的弱亮度,顯示一秒鐘,若被檢眼也看不到,則間隔3秒鐘后再用強一級的亮度顯示,依次逐步增加,直到被檢眼看見,記錄此時所用的光強度,然后用座標記錄或將各點連成曲線。由此對視野缺損得出一深度概念,亦即視野的立體檢查。不少學者報告,靜態(tài)視野檢查比動態(tài)檢查有一定的優(yōu)越性,對一些視網膜變性、黃斑病變、視神經炎等,能查出用一般方法不能查出的視野改變。

    (二)暗點

    1.平面視野計法(campimetry):用來檢查30°以內視野有無異常,主要檢查有無病理性暗點。在自然光線下或人工照明下進行。受檢者坐在用黑色呢絨制成的平面視野屏前1米處,將下頦固定于頦架上,被檢眼注視平面視野計中心的白色固定目標點,另一眼用眼罩遮蓋,用適宜的視標(常用直徑為2mm),先查出生理盲點的位置和大小,然后在各子午線上由中心到周邊,或由周邊向中心緩慢移動視標,并在移動中均勻地與進行方向做垂直的輕微擺動,讓受檢者說出何處看到視標變形、變色或消失,用黑色大頭針在視野屏上作出記號。發(fā)現暗點后,要圍繞此處反復檢查,標出其界限,最后把結果描記于平面視野表上。檢查時,如查不出生理盲點,則表示檢查方法不正確或病員對檢查方法還不了解(圖2—4)。

    2.小方格表(Amsler)法:用以檢查中心視野,特別是檢查黃斑部早期病變的一種精確方法。它是由一個10cm 見方的黑紙板用白色線條(也可在紙上用黑線)劃成5mm見方的小方格,中央劃一小點作注視固定點(也可在整個表上劃兩條對角線,使之在中心固定點處相交,以便有中心暗點的病員固視之用)。檢查距離為30cm ,使得每一小格的視角為 1°,而整個表在眼底的形象占據整個黃斑部及其周圍的小部分。檢查前不應擴瞳或作眼底檢查。檢查時應詢問被檢者,能否看清整個表,有些小方格是否感到似有紗幕遮蓋,線條是否變色、變形(彎曲或粗細不勻),小方格是否正方形,是否變大變小。并讓被檢者直接在小格上用鉛筆描出彎曲變形的形態(tài),借以判斷視網膜黃斑部有無病變及其大致的范圍(圖2-5)。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