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本草經解》 金櫻子

    作者: 葉桂

    氣平.味酸澀無毒.主脾泄下?。剐”憷疂珰猓梅钊四秃p身.金櫻子氣平.稟天秋成之金氣.入手太陰肺經.味酸澀無毒.得地東生西收金木之味.入足厥陰肝經.入手陽明燥金大腸經.氣味俱降.陰也.十劑云.澀可去脫.脾泄下?。竽c不禁也金櫻子味酸澀.所以固脫也.小便氣化乃出.金櫻子氣平益肺.肺氣足以收攝.則小便利自止.五臟六腑之精.皆藏于腎.所以疏泄.肝散之也.金櫻子味酸斂肝.肝不疏泄.精氣自澀矣.久服酸平益肺.肺主皮毛.皮毛固所以耐寒.肺主氣.氣充所以輕身也.

    【制方】

    金櫻子同芡實丸.名水陸丹.益氣補真.煎膏.丸杜仲末.治腎泄.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葉天士
  • 作者:
    周揚俊
  • 《溫熱經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熱病著作,以《內經》,張仲景等之說為經,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容豐 富。

    作者:
  •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柳寶詒
  •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高秉鈞
  •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葉桂的溫熱病學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