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氣寒,味甘,無毒。補陰氣之要藥也。主明目聰耳,除胸中煩熱,又治頭眩頭痛。此數(shù)癥者,皆由水不足,而風火上盛,得補陰之劑,則水盛而火自息矣。抑且腎竅通耳目,腎氣勝則竅通精明,清氣升則頭目爽快,此煩熱除而眩痛止也。又變老人皓首成黑,同地黃釀酒。
解冬取根,四時頻服,大有奇功。但黃菊不如白菊佳,白屬水,黃屬土也。野菊不可入藥,用之令人目昏。
(公元 1150 年)宋.劉昉(方明)著。四十卷。論病源形色、初生病及小兒各科疾病,分為 40 門,每門又各分子目。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氣寒,味甘,無毒。補陰氣之要藥也。主明目聰耳,除胸中煩熱,又治頭眩頭痛。此數(shù)癥者,皆由水不足,而風火上盛,得補陰之劑,則水盛而火自息矣。抑且腎竅通耳目,腎氣勝則竅通精明,清氣升則頭目爽快,此煩熱除而眩痛止也。又變老人皓首成黑,同地黃釀酒。
解冬取根,四時頻服,大有奇功。但黃菊不如白菊佳,白屬水,黃屬土也。野菊不可入藥,用之令人目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