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氣寒,味苦平,氣濃味薄,無毒,可升可降,陰也。主治諸經實熱。中枯而飄者,瀉肺火,清痰利氣。細實而堅者,瀉大腸火,養(yǎng)陰退陽。又枯者除寒濕,去熱于肌表。堅者滋化源,退熱于膀胱。見柴胡則寒,為少陽之妙劑。君白術則和,乃安胎之圣藥。若以豬膽炒之,又能瀉肝膽之火也。如以麥冬汁浸之,又能潤肺家之燥也。酒炒則清頭目,鹽制則利腎邪。
大都治熱宜寒,泄實宜苦。黃芩氣味寒苦,必真有黃芩癥,而后可用。若妄投之,則向為幾席,今為 矣。
《諸病源候論》(公元 610 年)隋.巢元方著。五十卷。 共分 67 門、1720 節(jié),詳載各科疾病的病因、病狀。
《重樓玉鑰》(公元 1838 年)清.鄭梅澗(樞扶)撰。四卷。一、二卷論喉病的證冶方藥,三、四卷論喉病的針法。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氣寒,味苦平,氣濃味薄,無毒,可升可降,陰也。主治諸經實熱。中枯而飄者,瀉肺火,清痰利氣。細實而堅者,瀉大腸火,養(yǎng)陰退陽。又枯者除寒濕,去熱于肌表。堅者滋化源,退熱于膀胱。見柴胡則寒,為少陽之妙劑。君白術則和,乃安胎之圣藥。若以豬膽炒之,又能瀉肝膽之火也。如以麥冬汁浸之,又能潤肺家之燥也。酒炒則清頭目,鹽制則利腎邪。
大都治熱宜寒,泄實宜苦。黃芩氣味寒苦,必真有黃芩癥,而后可用。若妄投之,則向為幾席,今為 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