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忌濕潤,破氣,下,苦寒,滑利。
宜安胃(補脾),升,利小便。
人參 茯苓 蓮肉 白術(shù) 升麻 車前子 橘紅 藿香 木瓜 干葛 炙草 白萊菔 扁豆
虛寒者,加肉豆、茯苓、補骨脂、吳茱萸。虛熱者,去白術(shù)加川黃連,倍芍藥、蓮肉。
暑濕為病,則小水短赤或口渴,倍用姜黃連為君,佐以干葛、升麻。繇于感風寒者,二術(shù)、吳茱萸、砂仁、陳皮、干姜、紫蘇主之。若繇飲食停滯者,兼消導,山楂、麥芽、神曲、陳皮,肉豆蔻。
(公元 1231 年)金.李杲(東垣、明之)著。二卷。辨外惑、內(nèi)傷的區(qū)別。凡精神刺激、飲食不調(diào)等引起的疾病為內(nèi) 傷病,其治療著重于調(diào)理脾胃、說明與六淫外感病的證治有別。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忌濕潤,破氣,下,苦寒,滑利。
宜安胃(補脾),升,利小便。
人參 茯苓 蓮肉 白術(shù) 升麻 車前子 橘紅 藿香 木瓜 干葛 炙草 白萊菔 扁豆
虛寒者,加肉豆、茯苓、補骨脂、吳茱萸。虛熱者,去白術(shù)加川黃連,倍芍藥、蓮肉。
暑濕為病,則小水短赤或口渴,倍用姜黃連為君,佐以干葛、升麻。繇于感風寒者,二術(shù)、吳茱萸、砂仁、陳皮、干姜、紫蘇主之。若繇飲食停滯者,兼消導,山楂、麥芽、神曲、陳皮,肉豆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