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育嬰家秘》 治鼻

    鼻中相通呼吸門,唇依牙齒齒依唇,

    耳司采聽當嫌塞,舌主聲音似鋒鈴。

    肺為氣之主,通竅于鼻。鼻,清氣出入之道路也。小兒稟受胎氣充實者,三關九竅,五臟六臟,內(nèi)外呼吸,內(nèi)外貫通而榮衛(wèi)行焉??嗤飧酗L寒,內(nèi)傷元氣,傷乳食,則清濁不分,泥丸相亂,諸癥疊起矣。

    鼻衄者,血與氣相隨而行。若臟腑積熱,乘于氣血,則熱氣逼血而妄行,自鼻孔出,謂之衄血,宜東垣涼膈散加生地黃、阿膠(炒)、黃連、茅花主之;不止者,宜服雞蘇丸,效。

    雞蘇丸:治鼻熱,胸中郁熱,衄血不止。

    雞蘇葉,八分。即薄荷葉,蒲黃(炒),一兩。麥冬,二錢。阿膠(炒),一錢。甘草,七分半。人參,黃芪,各五分。木香,柴胡,生地黃,各一錢。

    煉蜜丸,如小豆大①,每一丸,食后,茅花湯下。

    又方:山梔和殼燒存性,油發(fā)灰研勻吹人鼻。

    :槐花半生半熟,末,吹鼻。

    :人中白成塊者,燒去穢氣.為末,入油發(fā)灰、麝少許,吹入鼻。

    :生蘿卜搗汁,或生藕汁,仰頭滴入鼻中?;蜓校≈嬛?,效。

    :用大蒜煨香研爛,涂腳底。鼻中有蒜氣,即去之。

    用上方法不止,以白紙一張,作八摺,冷水濕紙,放頭頂中,以熨斗熨至一重或二重紙干立止。此數(shù)方救急之要法也。

    鼻流清涕者,熱則津液流;鼻塞不通者,冷則收閉也。鼻流清涕,其癥有二:或外因傷風得之,噴嚏流清涕。風屬陽,其病為熱,直東垣涼膈散加防風、芥穗主之;內(nèi)因腦熱,鼻流濁涕不止,名曰鼻淵。久而不已,必衄血,涼膈散加羌活。川芎、白芷主之。

    又方,蒼耳散

    辛夷仁,半兩。蒼耳子(炒),三錢半,白芷一兩。薄荷葉,三分。

    末,茶清調(diào)服。

    有因胃中食積,熱痰流注者,當清食積,用:

    南星(炮),半夏(洗),藁本,白芷,神曲(炒),酒芩,辛荑,荊芥,各等分。

    末,姜湯調(diào)服。

    二癥有,并用辛夷膏貼之。

    辛夷膏:治流涕不止。

    辛夷葉(洗、焙),二兩。細辛,木通,白芷,木香,各半兩。杏仁,一兩,去皮尖,研。

    上末。入杏仁泥、羊腦髓、豬脂各一兩,和勻。于瓦器中慢火熬成膏,赤黃色為度。放地上冷,入腦、麝各一錢,拌勻徐囪門上,更用少許涂鼻中。

    鼻塞其癥有二:或因傷寒②得之者,寒剛傷肺,肺氣不利則塞也,宜御寒湯主之。若冷氣久不散,濃涕結聚,使鼻不聞香臭,則為齆鼻,宜萬全膏主之。凡新產(chǎn)芽兒或十日一月之內(nèi),忽然鼻塞,因吮乳不能呼吸者,多是乳母睡時不知所忌,抱兒身側,鼻口中氣出吹著兒,冷氣自囟而入,成鼻塞,并宜貼囟法及塞鼻法。

    萬全膏:治齆鼻。

    羌活,川芎,細辛,石菖蒲,本通,麻黃,各一錢。腦,麝各一字

    煉蜜丸,芡實大,服一丸,燈心湯化了。或用一丸,綿包塞鼻中。

    御寒湯:治寒邪傷于皮毛,令兒鼻塞上喘。

    黃柏,二錢。黃芪,一錢。人參,五分。炙甘草,款冬花,各三分。羌活。黃連,各一錢。白芷,陳鳳,各三分。陳皮,升麻,各五分。怫甘③三線。蒼術,七分。

    未,蔥湯調(diào)服。

    ①如小豆大:原作“大”,據(jù)忠信堂本改。

    ②寒:原作“食”,據(jù)忠信堂本改。

    ③佛甘:忠信堂本作“佛柑“。

    貼囟法(一名通散)

    香附(炒),川芎,荊芥穗,僵蠶(炒)。細辛,荷葉,牙皂。

    用末,生蔥白搗膏,以帛盛之,夜貼囟上。

    塞鼻法:治齆鼻。

    瓜蒂,明礬,細辛,各一分。雄黃,五分麝香少許

    末,以雄犬膽汁和丸,綿包塞鼻中。

    鼻疳者,肺疳也,鼻下兩傍赤癢瘡濕,其瘡不痛,汁所流處,隨即生瘡,一名疳垚,宜清肺飲,化垚丸主之。

    清腦飲:治麻疳垚,蝕鼻穿孔汁臭,或生息肉。

    染白皮(炒),半兩。紫蘇葉,前胡,黃芩,當歸,天冬,連翹,防風,赤茯苓,桔梗,生地黃①,甘草(炙)、各二錢半。

    末,水煎服。次服化[匿蟲]丸

    化[匿蟲]丸

    蕪荑,蘆薈,真青黛,川芎,白芷梢,胡黃連,干蟾(燒存性世),各等分。

    未,豬膽汁浸膏糊丸,麻子大,二十丸,食后臨臥,杏仁湯下。

    其鼻昂,用雄膽泡湯,小筆蕉洗。俟煎藥各進數(shù)服,卻用青黛、當歸、赤小豆、瓜蒂、地榆、黃連、蘆薈等分,雄黃少許,細末,人鼻內(nèi)斂瘡。

    鼻瘡,用黃連、黃柏、檳榔,研末以豬骨髓和敷,或用青黛、槐花、杏仁研敷;鼻赤,用雄黃、黃丹(研末),無根水調(diào)敷。又用蒼耳葉(酒蒸干),末,調(diào)服,最解食毒。

    鼻干者,肺熱也,用涼隔散加桑白皮(蜜水炒)、木通。

    大病鼻子黑燥者,火克金也;鼻昂氣喘者,肺絕也。小兒山根青者多病,年上赤者,有血光?、凇?/p>

    小兒腦疳,鼻癢頭發(fā)作穗,而黃肌瘦,用鯽魚膽③滴鼻中,連三五日效。

    傷風寒頭痛,加川芎、白芷、藁本、蔓荊子、細辛。

    眼痛,加酒黃連、羌活、防風、柴胡、膽草(酒洗)。

    鼻病加升麻(酒洗)、白芷、細辛。蘇葉。

    耳病加柴胡、木香、蔓荊子、全蝎。

    口病加石膏、防風。

    咽喉痛加玄參、牛蒡子(炒)、山豆根。

    龍腦川芎丸:消風化滯,除熱清疾,通利七竅,精神氣爽。

    桔梗,二錢半。片腦,六分。砂仁,二分。白豆蔻、去殼,五分。薄荷,一錢三分。川芎,防風,炙甘草,酒芩,連翹,各一錢。

    煉蜜丸,每兩作二十丸,服則一二丸,茶清化下。

    ①生地黃:原作“生黃”,據(jù)忠信堂本改。

    ②有血光?。涸鳌坝醒炔 ?,據(jù)忠信堂本改。

    ③膽:原作“腌”,據(jù)忠信堂本改。

更多中醫(yī)書籍
  • 《傷科匯篡》(公元 1818 年)清.胡廷光著。十二卷。匯集清以前各家之說參以家傳之法而成書。主要內(nèi)容有傷科理論、解剖、手法、內(nèi)外各證、醫(yī)案、用藥處方等。

    作者:
  • (公元 1808 年)清.錢秀昌著。六卷。首繪各種體表,骨度和傷科器具圖,次敘金瘡論治、治傷法論、跌打損傷內(nèi)治癥等不同傷病治療三十六則,再次為治傷湯頭歌括和附錄各家 秘方。

    作者:
    錢潢
  • 作者:
    吳謙
  • 作者:
  • 作者:
    史堪
  •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作者:
  •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作者:
  • 《圣濟總錄》(公元 1117 年)宋.太醫(yī)院編。二百卷。分 66 門,每門又分若干病證,闡述病因病理,詳述治法方藥,是北宋時期搜方較多的醫(yī)學全書。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