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醫(yī)學正傳》(公元 1515 年)明.虞摶(天民)著。八卷。分門論證,以朱震亨的學說為主,參以張仲景、孫思邈、李杲之說,并結合抒發(fā)己見。
(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樁(靈胎、洄溪)著。二卷。分為“經(jīng)絡臟腑”“脈”“病”“方藥”“治法”“書論”“古今”七門,論醫(yī)學的源流利弊,議論通達。但有時也不免矯枉過正。
(公元 1565 年)明.樓英(全善)著。四十卷。包括總論,臟腑疾病、傷寒、婦人、小兒、運氣等,記載病證治法,方藥,對于金元醫(yī)家的學說收載較多。
兒在母腹中,只是一塊血肉耳。及其生也,啼聲一發(fā),然后九竅開張,四肢蠕動,如夢初覺之象;肌骨嬌嫩,又如草木萌芽之象,故曰芽兒。以漸壯健,全賴父母之養(yǎng),一旦有病,醫(yī)藥之助,不可無之。然病有三因,須明辨之。有因于胎毒者,如丹疹瘡癰之類,宜解其毒,如幼嬰解毒延齡丸、溯源解毒湯之類是也。有因胎稟不足者,如解顱五軟之類是也,宜地黃丸主之。有因外感風寒暑濕之氣得者,謂之外因;有因飲食寒熱之傷得者,謂之內因;有客忤傾跌湯火得之者,謂之不內外因。如外因者,發(fā)散之;內因,消導之;內外因者,各從其癥治之。臨機應變,不失其宜可也。
幼嬰解毒延齡丹:解胎毒,兒初生下便宜服之。
用胞衣余帶近衣者,不拘長短剪下,炭火上焙干,為末,每一錢,加甘草一錢。凈黃連五分,朱砂(飛),三分
為細末,用生蜜和勻,分作七服,每日取豆大許,納兒口中,以乳送下,七日去其腹中之穢毒,自無臍風之疾。
溯源解毒湯:兒有胎疾,乳母服之,此四物湯加減也。
當歸,川芎,生地,人參,連翹,黃連,陳皮,甘草,木通。
水煎濃,入竹瀝服之。
丹溪曰:乳母致病,事起于默,人多玩忽,醫(yī)所不知。故乳母稟受之厚薄,性情之緩急,骨肉之堅脆,德行之善惡,令兒相肖,為大關系,不可不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