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冷廬醫(yī)話》(公元 1897 年)清.陸以湉(定圃)著。五卷。卷一論“醫(yī)范”“醫(yī)鑒”“慎疾”“保生”“求醫(yī)”“診法”“ 用藥”;卷二論古人今人,古書今書;卷三、四、五論病,推究每證的虛實原委,指出醫(yī)家的利弊。近人從陸氏《冷廬雜識》中摘出其論醫(yī)語作為補編 。
(公元495 ~ 499 年)南齊、龔慶宣著。五卷?,F(xiàn)存最早的外科專書,主要有外傷、癰疽、濕疹、疥癬等。對疔疽引起的膿毒血癥的早期治療,外傷腸出的醫(yī)護,切口引流的部位以及消毒 手術(shù)等方面有獨到之處。
古治中暑用腦、麝,而治瘧用常、蜀、法異意同,何以言之?無形之暑氣痹著膈間,蒸痰結(jié)固,既非表寒可汗,又非里實可下,必須氣烈開提之藥,直達病所,追逐其痰,斯無形者失所恃而去。瘧須常、蜀,猶暑須腦、麝也,但淺深之別,各有宜耳!今治中暑,尚知遵古,獨于常、蜀,僉謂其截瘧釀變。然余目驗蘇州、吳江、震澤等處,其俗呼常山為甜茶,遇瘧發(fā)輒采鮮者一大把煎服,皆輕者止、重者減,未聞有止后變生者。余踵用其法亦然。夫截之為言,堵塞也。藥之能堵截病由者,必其性澀壅,足以遏住經(jīng)絡(luò),斯留邪而釀變,非常、蜀開提之性所及也。為斯說者,盍觀《外臺》、《圣濟》各集漢魏以來千余年諸治瘧名方幾千首,而用常、蜀者十之八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