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查古籍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公元 1359 年)元.滑壽(伯仁)著。一卷。以浮、沉、遲、數(shù)、滑、澀六脈為綱,論述脈象及辨脈之法,甚有心得。
娠婦有病,安胎為先,所謂有病以末治之也。獨至于疫,則又不然,何也?母之于胎,一氣相連,母病即胎病,母安則胎安。夫胎賴血以養(yǎng),母病熱疫之癥,熱即毒火也,毒火蘊于血中,是母之血亦為毒血矣。毒血尚可養(yǎng)胎乎?不急有以治其血中之毒,而拘拘以安胎為事,母先危矣,胎能安乎?人亦知胎熱則動,胎涼則安。母病毒火最重之癥,胎自熱矣。極力清解涼血,使母病一解,而不必安自無不安矣。至于瘥后以及病中適逢經(jīng)來,當以類推。若以產(chǎn)后、經(jīng)期,藥禁寒涼,則誤人性命,只數(shù)日間耳!急則治其標者,此之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