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仲景)黃連瀉心湯治一切火熱癰腫瘡瘍。
黃連 黃芩 甘草
《三因》溫膽湯治氣郁生涎,濕熱壅滯,舌苔膩白,瘍毒內(nèi)攻,心煩噦惡。
陳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枳實 竹茹
《濟生》犀角地黃湯清營解熱。能治一切肺胃之火。
犀角 生地 白芍 丹皮 加柴胡、黃芩,治肝火。
(新方)羚羊角散治風熱挾肝陽上逆,耳癰項腫,痰毒托腮等證。
羚羊角 夏枯草 丹皮 鉤藤鉤 連翹 桑葉 山梔 玄參 象貝母
真人活命飲治一切癰疽,未成膿者即消,已成膿即潰。此止痛消毒之圣藥也。或陰夾陽,陽夾陰之證,皆可服。
金銀花 防風 白芷 當歸 天花粉 乳香 沒藥 角針 穿山甲 陳皮 象貝母 甘草節(jié)
(新方)疏肝流氣飲治肝郁不舒,乳癰、乳痰諸證。
柴胡 薄荷 郁金 當歸 丹皮 黃芩 白芍 山梔 夏枯草
(陳氏)萬靈丹治癰疽、疔毒、對口、濕痰流注、附骨陰疽、鶴膝等證。
茅術(shù)(八兩) 全蝎 石斛 明天麻 當歸 炙甘草 川芎 羌活 荊芥 防風 麻黃 北細辛 川烏(泡,去皮) 草烏(泡,去皮) 何首烏(各一兩) 明雄黃(六錢)
蜜丸,如彈子大,每藥一兩,分作四丸,又六丸,又九丸。觀年之老弱壯取用;外用朱砂六錢,研細為衣。
《活人》荊防敗毒散亦名消風敗毒散。發(fā)散時氣、風毒邪熱,亦治腸風下血、風濕、癰腫、瘡瘍。
柴胡 荊芥 防風 羌活 獨活 前胡 川芎 枳殼 人參 甘草 桔梗 茯苓內(nèi)熱,加酒炒黃芩;熱甚,加酒炒川連;口渴,加花粉。
(景岳)犀角升麻湯治時毒,或風熱頭面腫痛,或咽喉不利,或鬢疽、 腮等證。
犀角 升麻 防風 羌活 白芷 白附子 黃芩 甘草
(景岳)五福消毒丹治咽喉、牙口瘡毒腫痛,并小兒一切熱毒瘡癤,驚惕煩躁,口舌生瘡,夜臥不寧等證。
玄參 桔梗 茯苓 人參 牙硝 青黛 甘草 麝香 金箔
上為末,煉蜜丸,芡實大。每服一丸,薄荷湯下。
(景岳)五利大黃湯治時毒, 腫赤痛,煩渴便秘,脈實而數(shù)。
大黃 黃芩 升麻 芒硝 梔子
(景岳)五香連翹湯治腦疽、癰疽、時毒,邪氣郁滯不行者。
乳香 木香 沉香 丁香 香附 黃 射干 連翹 升麻 木通 獨活 桑寄生 甘草
(景岳)通氣散治時毒腫甚,咽喉不利,取嚏以泄其毒。
牙皂 川芎 北細辛
上為末。用紙捻蘸少許,入鼻內(nèi),取嚏為效。
(景岳)犀角散治痘瘡、癰毒、時毒,熱盛煩躁多渴,小便赤澀,或赤斑。
犀角 甘草 防風 黃芩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小盞,煎五分溫服。
(景岳)芩連消毒飲治天行時疫、大頭瘟,發(fā)熱惡寒,頸項腫痛,脈洪,痰痹等證。
柴胡 桔梗 羌活 防風 黃連 連翹 枳殼 荊芥 白芷 川芎 射干 黃芩 甘草
加姜煎服。
(景岳)連翹湯治癰疽時毒, 赤腫痛。
連翹 升麻 樸硝 玄參 芍藥 白蘞 防風 射干 大黃 甘草 杏仁
(景岳)定痛托里散治瘡瘍血虛疼痛之圣藥也。
粟殼 當歸 白芍 川芎 乳香 沒藥 肉桂
(景岳)托里黃 湯治癰疽氣虛作瀉,甚效。
黃 甘草 天花粉
加人參亦可。
(東垣)普濟消毒飲治疫癘憎寒壯熱,頭面腫盛,目不能開,氣逆上喘,咽喉不利,口舌干燥。
黃連 黃芩 人參 生甘草 桔梗 柴胡 薄荷葉 連翹 鼠粘子 板藍根 馬屁勃 白僵蠶 升麻 玄參 大黃
(節(jié)庵)通圣消毒飲凡頭面腫盛,兩目不開,鼻塞,口干舌燥,內(nèi)外有熱;或咽腫痛不利;或內(nèi)實大便秘結(jié),脈洪數(shù),煩渴者,宜服之。
荊芥 防風 白芍 連翹 甘草 川芎 當歸 薄荷 黃芩 山梔 滑石 桔梗 石膏 芒硝 大黃 麻黃 牛蒡子
腫不消,加元參。一方用犀角。
(仲景)小柴胡湯治肝膽風熱,瘰 結(jié)核;或腫痛色赤;或寒熱往來;或怒火,口苦,耳聾,耳癰,乳癰,乳疽等證。
柴胡 人參 黃芩 生姜 半夏 甘草 大棗
(節(jié)庵)清涼救苦散治大頭瘟腫甚者,以此敷之。
芙蓉葉 霜桑葉 白蘞 白芨 大黃 黃連 黃柏 紫車前 白芷 雄黃 赤小豆 芒硝
上各等分為末。用蜜水調(diào)敷腫處,頻掃之。
(崔氏)黃連解毒湯治一切火毒熱毒,狂躁心煩,濕熱壅滯諸證,脈洪而數(shù)。
黃連 黃芩 黃柏 山梔
(陳氏)如意金黃散治癰疽,發(fā)背,諸般疔毒,漆瘡,火丹,濕痰流毒,風熱天泡,肌膚赤腫,婦人乳疽,小兒丹毒。
天花粉 黃柏 大黃 白芷 濃樸 陳皮 甘草 蒼術(shù) 南星
為末?;蛎鬯蚴[湯,或蔥酒,又或大藍根葉汁調(diào)敷,要在臨證審用。
(景岳)清肝益營湯治肝膽小腸經(jīng)風熱血燥,筋攣結(jié)核,或耳項、胸乳、脅肋作痛,并一切肝火之證。
熟地 當歸 山梔 龍膽草 茯苓 白芍 柴胡 白術(shù) 木瓜 川芎 炙甘草
(景岳)托里消毒散治癰疽已成,不得內(nèi)消者,宜服此以托之。
人參 川芎 黃 當歸 白芍 白術(shù) 茯苓 金銀花 白芷 甘草 桔梗 皂角刺
(景岳)梔子清肝湯治少陽經(jīng)虛,肝火風熱上攻,遂成鬢疽,痛連頸項、太陽等處,或耳內(nèi)作癢生瘡,或出水疼痛,或胸乳間作痛,或寒熱晡甚,胸滿口苦,舌干。
柴胡 川芎 當歸 牛蒡子 白芍 牡丹皮 石膏 山梔 黃芩 黃連 甘草
《大全》鼠粘子湯治鬢疽初起,寒少熱多,頭眩作痛,口燥咽干,渴欲飲冷,二便秘澀,六脈沉實有力,煩悶疼痛者。
桔梗 鼠粘子 赤芍 地骨皮 當歸 天花粉 元參 甘草梢 木通 防風 連翹 大黃
(景岳)神效黃 湯治癰毒內(nèi)虛,毒不起化,及潰后諸虛,不能收口。
黃 麥冬 人參 熟地 茯苓 甘草 白芍 當歸 川芎 遠志 官桂 姜 棗
(陳無擇)蒼耳散治鼻淵。
薄荷 辛夷 白芷 蒼耳子
蔥、茶調(diào)服。
(錢仲陽)六味地黃湯治肝腎不足,真陰虧損,舌燥喉痛,虛火牙痛、牙漏、牙宣等證生地 山萸 茯苓 山藥 澤瀉 丹皮
(東垣)補中益氣湯治瘡瘍元氣虧損,惡寒發(fā)熱;或因克伐,肢體倦怠,飲食少思;或不能起發(fā)消散,生肌收斂;或兼飲食勞倦,頭痛身熱,煩躁作渴,脈洪大弦虛,或微細軟弱,及脫肛、痔漏等證。
人參 黃 于術(shù) 陳皮 柴胡 升麻 甘草 當歸
《大全》加味逍遙散治肝郁氣滯,或口舌生瘡,或耳內(nèi)作痛,乃乳癰、乳痰等證。
柴胡 白芍 當歸 茯苓 白術(shù) 甘草 黃芩 半夏 白芷 陳皮 桔梗
(嚴氏)辛夷散治鼻生 肉。
本 防風 辛夷 白芷 升麻 木通 川芎 細辛 甘草
辛夷清肺飲治鼻痔。
辛夷 黃芩 山梔 麥冬 百合 石膏 知母 甘草 升麻 枇杷葉
《局方》涼膈散治心火上盛,中焦燥實,煩躁口渴,目赤頭眩,口瘡唇裂,吐血衄血,大小便秘,胃熱發(fā)斑,及小兒驚急,痘瘡黑陷,外瘍實火內(nèi)攻,神識昏蒙,舌黑噦惡等證芒硝 大黃 山梔 連翹 薄荷 黃芩 甘草 竹葉
(陳氏)涼膈清脾飲治癰瘍熱甚。
防風 荊芥 黃芩 石膏 山梔 薄荷 赤芍 連翹 生地 甘草
《局方》紫雪丹治外內(nèi)煩熱不解,發(fā)斑、發(fā)黃、瘴毒、疫毒、熱毒,及小兒驚癇,外瘍疔毒走黃、神識昏迷。
黃金 寒水石 石膏 滑石 磁石 升麻 玄參 甘草 犀角 羚羊角 沉香 丁香 樸硝 硝石 辰砂 木香 麝香
制法詳《醫(yī)方集解》。
《葉案》至寶丹
犀角 朱砂 雄黃 琥珀 玳瑁 西牛黃 麝香 龍腦 金銀箔 水安息香
為極細末,將安息香膏重湯煮,入諸藥搜和,丸如彈子大,外用蠟護。臨服剖開,用人參湯下。
(景岳)奪命丹治疔瘡、發(fā)背等證,或麻木,或嘔吐,重者昏憒。此藥服之,不起者即起,不痛者即痛,痛甚者即止,昏憒者即蘇,嘔吐者即解,未成即消,已成即潰,有奪命之功,乃惡證中之至寶也。
蟾酥(酒化) 輕粉 麝香 枯礬 銅綠 乳香 沒藥 寒水石( ) 朱砂 蝸牛
上為末,用蝸?;蚓坪龘v,丸綠豆大。每服二、三丸,蔥酒下;外用一丸入瘡孔內(nèi),以膏蓋之。
蟾酥丸治疔瘡、發(fā)背、腦疽、乳癰、附骨臀腿等疽,一切惡證。
蟾酥(酒化) 輕粉 枯礬 寒水石 銅綠 乳香 沒藥 麝香 膽礬 雄黃 蝸牛 朱
共為末,端午日于凈室中,先將蝸牛研爛,再用蟾酥研勻,方入各藥搗勻,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丸,用蔥白嚼爛,包藥在內(nèi),將熱酒一杯送下,被蓋臥出汗。
《濟生》歸脾養(yǎng)營湯治思慮太過,勞傷心脾,驚悸盜汗,發(fā)熱體倦,食少不眠;或脾虛不能 血,致血妄行;及婦人經(jīng)帶,瘍后氣血不復(fù),盜汗不眠等證。
人參 白術(shù) 茯苓 棗仁 遠志 歸身 木香 黃 炙甘草 龍眼肉
(陳氏)清涼甘露飲治繭唇,膏粱所釀,暴怒所結(jié),遂成斯疾,高突堅硬,或損破流血,或虛熱生痰,或渴證久作,并治。
犀角 銀柴胡 茵陳 石斛 枳殼 麥冬 甘草 生地 黃芩 知母 枇杷葉 竹葉
知柏四物湯治血虛煩熱。
生地 歸身 白芍 川芎 知母 黃柏
四物逍遙散
柴胡 當歸 白芍 茯苓 白術(shù) 炙甘草 川芎 生地 生姜 薄荷
(仲景)理中湯臟腑中寒,四肢強直。
人參 白術(shù) 泡姜 甘草
八珍湯治氣血俱虛,惡寒發(fā)熱,煩躁作渴,大便不實,飲食不進,小腹脹痛,眩暈昏憒;瘍科氣血俱傷,膿水清稀,久不收斂等證。
人參 生地 茯苓 當歸 白術(shù) 川芎 白芍 炙甘草
十全大補湯治癰瘍氣血虛弱,患久不愈,或潰瘍膿清,寒熱,自汗盜汗,食少體倦,發(fā)熱作渴。
人參 生地 黃 肉桂 白術(shù) 當歸 白芍 茯苓 川芎 炙甘草
(東垣)升陽散火湯治陽經(jīng)火郁,瘍毒壅滯。
葛根 升麻 柴胡 羌活 獨活 防風 人參 芍藥 炙甘草 生甘草 生姜 大棗
《千金》甘露飲治胃經(jīng)火熱,口臭,喉瘡,齒齦宣露,吐血、衄血、齒血,陽證骨槽
生地 熟地 茵陳 黃芩 枳殼 枇杷葉 石斛 甘草 天冬 麥冬
知柏八味丸治陰虛火動。壯水之主,以制陽光。
即六味地黃湯加知母、黃柏。
(丹溪)大補陰丸降陰火,補腎水。
熟地 龜板 黃柏 知母
上為末,將豬脊髓蒸熟,煉蜜同搗和為丸。
(景岳)玉女煎治水虧火盛,少陰不足,陽明有余,口疳碎腐。
石膏 熟地 麥冬 知母 牛膝
(東垣)清胃散治胃經(jīng)火熱,唇口腫痛,齒齦潰爛 痛,上連頭面,或惡寒發(fā)熱。
生地 升麻 黃連 當歸 牡丹皮 石膏
歸芍地黃湯治瘍后營虧胃弱,飲食少思。
當歸 白芍 生地 人參 茯苓 于術(shù) 炙甘草 陳皮
(新方)牛蒡解肌湯治頭面風熱,或頸項痰毒,風熱牙癰等證。
牛蒡子 薄荷 荊芥 連翹 山梔 丹皮 石斛 玄參 夏枯草
(河間)地黃飲子治舌喑不能言,足廢不能行,此少陰氣厥不至,急當溫之,名曰痱證。凡陰虛有二∶有陰中之水虛,有陰中之火虛。此治火虛之劑。
熟地 山茱萸 石斛 麥冬 五味子 遠志 茯苓 石菖蒲 肉蓯蓉 肉桂 附子 巴戟肉
《局方》四物湯治瘡瘍血虛發(fā)熱,或因潰后致晡熱內(nèi)熱,煩躁不安者,皆宜服之。
生地 白芍 當歸 川芎
(錢乙)導赤散治心火及小腸熱證,便赤淋痛,口糜生瘡。
生地 木通 竹葉 甘草梢
歸芍異功散治癰瘍脾胃虛弱,飲食少,血虛作痛。
人參 茯苓 白術(shù) 炙甘草 陳皮 當歸 白芍
(崔氏)桂附八味丸治命門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虛寒,而患流注、鶴膝等證,不能消潰收斂;或飲食少思,或食而不化,臍腹疼痛,夜多漩溺。
即六味地黃湯加肉桂、附子。
《局方》龍膽瀉肝湯治肝膽經(jīng)實火濕熱,脅痛耳聾,膽溢口苦,小便赤澀,白濁便血,魚口,下疳,囊癰等證。
龍膽草 柴胡 黃芩 山梔 生地 車前子 澤瀉 木通 當歸 甘草
(仲景)麻杏甘膏湯治風溫外感,痰鳴氣逆;或小兒慢痹風,驚痰發(fā)痙。
麻黃 杏仁 甘草 石膏
此肺金藥。麻黃發(fā)肺邪,杏仁下肺氣,甘草緩肺急,石膏清肺熱。
(新方)銀花解毒湯治風火濕熱,癰疽疔毒。
金銀花 地丁 犀角 赤苓 連翹 丹皮 川連 夏枯草
清燥救肺湯治肺胃火盛,咽干喉痹,咳痰吐血。
霜桑葉 杏仁 麥冬 石膏 人參 阿膠 胡麻仁 甘草 枇杷葉
《金匱》半夏濃樸湯治婦人七情之氣郁滯不散,結(jié)成痰涎;或如梅核在咽;或中脘痞滿,氣不舒暢;或痰飲中滯,嘔逆惡心,并可取效。
半夏 茯苓 濃樸 紫蘇 生姜
《局方》蘇子降氣湯治心腹脹滿,喘促氣急,消痰進食。
蘇子 半夏 當歸 前胡 桂枝 濃樸 橘紅 甘草 生姜
(仲景)升麻葛根湯升散陽明,牙痛、牙咬、托腮等瘍。
升麻 葛根 芍藥 甘草
(仲景)葛根芩連湯太陽陽明解表清里,外瘍火毒內(nèi)逼,協(xié)熱便泄。
葛根 黃芩 黃連 甘草
(仲景)升麻鱉甲湯
升麻 當歸 蜀椒 甘草 鱉甲 雄黃
上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頓服之;老少再服取汗。
《金匱》腎氣丸治脾腎陽虛不能行水,小便不利,腰重腳腫;或肚腹腫脹,四肢浮腫,喘急痰盛,口成蠱證,其效如神。
即六味丸加牛膝 車前 肉桂 附子
(節(jié)庵)連翹敗毒散治發(fā)頤硬腫。
連翹 山梔 羌活 玄參 薄荷 防風 柴胡 桔梗 升麻 川芎 當歸 黃芩 芍藥 牛蒡子
加紅花同煎???,加花粉;面腫,加白芷;項腫,加威靈仙;大便實,加大黃、穿山甲;虛,加人參。
《醫(yī)貫》(公元 1687 年)明.趙獻可(養(yǎng)葵)著。六卷。發(fā)明《薛立齋醫(yī)案》之說,以命門真火、真水為主,以六味丸、八味丸二方通治各病。在理論上有些偏激,清.徐大樁怍《醫(yī)貫貶》予以批評。
《醫(yī)門法律》(公元 1658 年)清.喻昌(嘉言)著。六卷。依風、寒、暑、濕、燥、火六氣及諸雜證而分門別類。每門分論、法、律三項。論是總論病證,法是治療法則,律是指出醫(yī)生在治療上的過失。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仲景)黃連瀉心湯治一切火熱癰腫瘡瘍。
黃連 黃芩 甘草
《三因》溫膽湯治氣郁生涎,濕熱壅滯,舌苔膩白,瘍毒內(nèi)攻,心煩噦惡。
陳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枳實 竹茹
《濟生》犀角地黃湯清營解熱。能治一切肺胃之火。
犀角 生地 白芍 丹皮 加柴胡、黃芩,治肝火。
(新方)羚羊角散治風熱挾肝陽上逆,耳癰項腫,痰毒托腮等證。
羚羊角 夏枯草 丹皮 鉤藤鉤 連翹 桑葉 山梔 玄參 象貝母
真人活命飲治一切癰疽,未成膿者即消,已成膿即潰。此止痛消毒之圣藥也。或陰夾陽,陽夾陰之證,皆可服。
金銀花 防風 白芷 當歸 天花粉 乳香 沒藥 角針 穿山甲 陳皮 象貝母 甘草節(jié)
(新方)疏肝流氣飲治肝郁不舒,乳癰、乳痰諸證。
柴胡 薄荷 郁金 當歸 丹皮 黃芩 白芍 山梔 夏枯草
(陳氏)萬靈丹治癰疽、疔毒、對口、濕痰流注、附骨陰疽、鶴膝等證。
茅術(shù)(八兩) 全蝎 石斛 明天麻 當歸 炙甘草 川芎 羌活 荊芥 防風 麻黃 北細辛 川烏(泡,去皮) 草烏(泡,去皮) 何首烏(各一兩) 明雄黃(六錢)
蜜丸,如彈子大,每藥一兩,分作四丸,又六丸,又九丸。觀年之老弱壯取用;外用朱砂六錢,研細為衣。
《活人》荊防敗毒散亦名消風敗毒散。發(fā)散時氣、風毒邪熱,亦治腸風下血、風濕、癰腫、瘡瘍。
柴胡 荊芥 防風 羌活 獨活 前胡 川芎 枳殼 人參 甘草 桔梗 茯苓內(nèi)熱,加酒炒黃芩;熱甚,加酒炒川連;口渴,加花粉。
(景岳)犀角升麻湯治時毒,或風熱頭面腫痛,或咽喉不利,或鬢疽、 腮等證。
犀角 升麻 防風 羌活 白芷 白附子 黃芩 甘草
(景岳)五福消毒丹治咽喉、牙口瘡毒腫痛,并小兒一切熱毒瘡癤,驚惕煩躁,口舌生瘡,夜臥不寧等證。
玄參 桔梗 茯苓 人參 牙硝 青黛 甘草 麝香 金箔
上為末,煉蜜丸,芡實大。每服一丸,薄荷湯下。
(景岳)五利大黃湯治時毒, 腫赤痛,煩渴便秘,脈實而數(shù)。
大黃 黃芩 升麻 芒硝 梔子
(景岳)五香連翹湯治腦疽、癰疽、時毒,邪氣郁滯不行者。
乳香 木香 沉香 丁香 香附 黃 射干 連翹 升麻 木通 獨活 桑寄生 甘草
(景岳)通氣散治時毒腫甚,咽喉不利,取嚏以泄其毒。
牙皂 川芎 北細辛
上為末。用紙捻蘸少許,入鼻內(nèi),取嚏為效。
(景岳)犀角散治痘瘡、癰毒、時毒,熱盛煩躁多渴,小便赤澀,或赤斑。
犀角 甘草 防風 黃芩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小盞,煎五分溫服。
(景岳)芩連消毒飲治天行時疫、大頭瘟,發(fā)熱惡寒,頸項腫痛,脈洪,痰痹等證。
柴胡 桔梗 羌活 防風 黃連 連翹 枳殼 荊芥 白芷 川芎 射干 黃芩 甘草
加姜煎服。
(景岳)連翹湯治癰疽時毒, 赤腫痛。
連翹 升麻 樸硝 玄參 芍藥 白蘞 防風 射干 大黃 甘草 杏仁
(景岳)定痛托里散治瘡瘍血虛疼痛之圣藥也。
粟殼 當歸 白芍 川芎 乳香 沒藥 肉桂
(景岳)托里黃 湯治癰疽氣虛作瀉,甚效。
黃 甘草 天花粉
加人參亦可。
(東垣)普濟消毒飲治疫癘憎寒壯熱,頭面腫盛,目不能開,氣逆上喘,咽喉不利,口舌干燥。
黃連 黃芩 人參 生甘草 桔梗 柴胡 薄荷葉 連翹 鼠粘子 板藍根 馬屁勃 白僵蠶 升麻 玄參 大黃
(節(jié)庵)通圣消毒飲凡頭面腫盛,兩目不開,鼻塞,口干舌燥,內(nèi)外有熱;或咽腫痛不利;或內(nèi)實大便秘結(jié),脈洪數(shù),煩渴者,宜服之。
荊芥 防風 白芍 連翹 甘草 川芎 當歸 薄荷 黃芩 山梔 滑石 桔梗 石膏 芒硝 大黃 麻黃 牛蒡子
腫不消,加元參。一方用犀角。
(仲景)小柴胡湯治肝膽風熱,瘰 結(jié)核;或腫痛色赤;或寒熱往來;或怒火,口苦,耳聾,耳癰,乳癰,乳疽等證。
柴胡 人參 黃芩 生姜 半夏 甘草 大棗
(節(jié)庵)清涼救苦散治大頭瘟腫甚者,以此敷之。
芙蓉葉 霜桑葉 白蘞 白芨 大黃 黃連 黃柏 紫車前 白芷 雄黃 赤小豆 芒硝
上各等分為末。用蜜水調(diào)敷腫處,頻掃之。
(崔氏)黃連解毒湯治一切火毒熱毒,狂躁心煩,濕熱壅滯諸證,脈洪而數(shù)。
黃連 黃芩 黃柏 山梔
(陳氏)如意金黃散治癰疽,發(fā)背,諸般疔毒,漆瘡,火丹,濕痰流毒,風熱天泡,肌膚赤腫,婦人乳疽,小兒丹毒。
天花粉 黃柏 大黃 白芷 濃樸 陳皮 甘草 蒼術(shù) 南星
為末?;蛎鬯蚴[湯,或蔥酒,又或大藍根葉汁調(diào)敷,要在臨證審用。
(景岳)清肝益營湯治肝膽小腸經(jīng)風熱血燥,筋攣結(jié)核,或耳項、胸乳、脅肋作痛,并一切肝火之證。
熟地 當歸 山梔 龍膽草 茯苓 白芍 柴胡 白術(shù) 木瓜 川芎 炙甘草
(景岳)托里消毒散治癰疽已成,不得內(nèi)消者,宜服此以托之。
人參 川芎 黃 當歸 白芍 白術(shù) 茯苓 金銀花 白芷 甘草 桔梗 皂角刺
(景岳)梔子清肝湯治少陽經(jīng)虛,肝火風熱上攻,遂成鬢疽,痛連頸項、太陽等處,或耳內(nèi)作癢生瘡,或出水疼痛,或胸乳間作痛,或寒熱晡甚,胸滿口苦,舌干。
柴胡 川芎 當歸 牛蒡子 白芍 牡丹皮 石膏 山梔 黃芩 黃連 甘草
《大全》鼠粘子湯治鬢疽初起,寒少熱多,頭眩作痛,口燥咽干,渴欲飲冷,二便秘澀,六脈沉實有力,煩悶疼痛者。
桔梗 鼠粘子 赤芍 地骨皮 當歸 天花粉 元參 甘草梢 木通 防風 連翹 大黃
(景岳)神效黃 湯治癰毒內(nèi)虛,毒不起化,及潰后諸虛,不能收口。
黃 麥冬 人參 熟地 茯苓 甘草 白芍 當歸 川芎 遠志 官桂 姜 棗
(陳無擇)蒼耳散治鼻淵。
薄荷 辛夷 白芷 蒼耳子
蔥、茶調(diào)服。
(錢仲陽)六味地黃湯治肝腎不足,真陰虧損,舌燥喉痛,虛火牙痛、牙漏、牙宣等證生地 山萸 茯苓 山藥 澤瀉 丹皮
(東垣)補中益氣湯治瘡瘍元氣虧損,惡寒發(fā)熱;或因克伐,肢體倦怠,飲食少思;或不能起發(fā)消散,生肌收斂;或兼飲食勞倦,頭痛身熱,煩躁作渴,脈洪大弦虛,或微細軟弱,及脫肛、痔漏等證。
人參 黃 于術(shù) 陳皮 柴胡 升麻 甘草 當歸
《大全》加味逍遙散治肝郁氣滯,或口舌生瘡,或耳內(nèi)作痛,乃乳癰、乳痰等證。
柴胡 白芍 當歸 茯苓 白術(shù) 甘草 黃芩 半夏 白芷 陳皮 桔梗
(嚴氏)辛夷散治鼻生 肉。
本 防風 辛夷 白芷 升麻 木通 川芎 細辛 甘草
辛夷清肺飲治鼻痔。
辛夷 黃芩 山梔 麥冬 百合 石膏 知母 甘草 升麻 枇杷葉
《局方》涼膈散治心火上盛,中焦燥實,煩躁口渴,目赤頭眩,口瘡唇裂,吐血衄血,大小便秘,胃熱發(fā)斑,及小兒驚急,痘瘡黑陷,外瘍實火內(nèi)攻,神識昏蒙,舌黑噦惡等證芒硝 大黃 山梔 連翹 薄荷 黃芩 甘草 竹葉
(陳氏)涼膈清脾飲治癰瘍熱甚。
防風 荊芥 黃芩 石膏 山梔 薄荷 赤芍 連翹 生地 甘草
《局方》紫雪丹治外內(nèi)煩熱不解,發(fā)斑、發(fā)黃、瘴毒、疫毒、熱毒,及小兒驚癇,外瘍疔毒走黃、神識昏迷。
黃金 寒水石 石膏 滑石 磁石 升麻 玄參 甘草 犀角 羚羊角 沉香 丁香 樸硝 硝石 辰砂 木香 麝香
制法詳《醫(yī)方集解》。
《葉案》至寶丹
犀角 朱砂 雄黃 琥珀 玳瑁 西牛黃 麝香 龍腦 金銀箔 水安息香
為極細末,將安息香膏重湯煮,入諸藥搜和,丸如彈子大,外用蠟護。臨服剖開,用人參湯下。
(景岳)奪命丹治疔瘡、發(fā)背等證,或麻木,或嘔吐,重者昏憒。此藥服之,不起者即起,不痛者即痛,痛甚者即止,昏憒者即蘇,嘔吐者即解,未成即消,已成即潰,有奪命之功,乃惡證中之至寶也。
蟾酥(酒化) 輕粉 麝香 枯礬 銅綠 乳香 沒藥 寒水石( ) 朱砂 蝸牛
上為末,用蝸?;蚓坪龘v,丸綠豆大。每服二、三丸,蔥酒下;外用一丸入瘡孔內(nèi),以膏蓋之。
蟾酥丸治疔瘡、發(fā)背、腦疽、乳癰、附骨臀腿等疽,一切惡證。
蟾酥(酒化) 輕粉 枯礬 寒水石 銅綠 乳香 沒藥 麝香 膽礬 雄黃 蝸牛 朱
共為末,端午日于凈室中,先將蝸牛研爛,再用蟾酥研勻,方入各藥搗勻,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丸,用蔥白嚼爛,包藥在內(nèi),將熱酒一杯送下,被蓋臥出汗。
《濟生》歸脾養(yǎng)營湯治思慮太過,勞傷心脾,驚悸盜汗,發(fā)熱體倦,食少不眠;或脾虛不能 血,致血妄行;及婦人經(jīng)帶,瘍后氣血不復(fù),盜汗不眠等證。
人參 白術(shù) 茯苓 棗仁 遠志 歸身 木香 黃 炙甘草 龍眼肉
(陳氏)清涼甘露飲治繭唇,膏粱所釀,暴怒所結(jié),遂成斯疾,高突堅硬,或損破流血,或虛熱生痰,或渴證久作,并治。
犀角 銀柴胡 茵陳 石斛 枳殼 麥冬 甘草 生地 黃芩 知母 枇杷葉 竹葉
知柏四物湯治血虛煩熱。
生地 歸身 白芍 川芎 知母 黃柏
四物逍遙散
柴胡 當歸 白芍 茯苓 白術(shù) 炙甘草 川芎 生地 生姜 薄荷
(仲景)理中湯臟腑中寒,四肢強直。
人參 白術(shù) 泡姜 甘草
八珍湯治氣血俱虛,惡寒發(fā)熱,煩躁作渴,大便不實,飲食不進,小腹脹痛,眩暈昏憒;瘍科氣血俱傷,膿水清稀,久不收斂等證。
人參 生地 茯苓 當歸 白術(shù) 川芎 白芍 炙甘草
十全大補湯治癰瘍氣血虛弱,患久不愈,或潰瘍膿清,寒熱,自汗盜汗,食少體倦,發(fā)熱作渴。
人參 生地 黃 肉桂 白術(shù) 當歸 白芍 茯苓 川芎 炙甘草
(東垣)升陽散火湯治陽經(jīng)火郁,瘍毒壅滯。
葛根 升麻 柴胡 羌活 獨活 防風 人參 芍藥 炙甘草 生甘草 生姜 大棗
《千金》甘露飲治胃經(jīng)火熱,口臭,喉瘡,齒齦宣露,吐血、衄血、齒血,陽證骨槽
生地 熟地 茵陳 黃芩 枳殼 枇杷葉 石斛 甘草 天冬 麥冬
知柏八味丸治陰虛火動。壯水之主,以制陽光。
即六味地黃湯加知母、黃柏。
(丹溪)大補陰丸降陰火,補腎水。
熟地 龜板 黃柏 知母
上為末,將豬脊髓蒸熟,煉蜜同搗和為丸。
(景岳)玉女煎治水虧火盛,少陰不足,陽明有余,口疳碎腐。
石膏 熟地 麥冬 知母 牛膝
(東垣)清胃散治胃經(jīng)火熱,唇口腫痛,齒齦潰爛 痛,上連頭面,或惡寒發(fā)熱。
生地 升麻 黃連 當歸 牡丹皮 石膏
歸芍地黃湯治瘍后營虧胃弱,飲食少思。
當歸 白芍 生地 人參 茯苓 于術(shù) 炙甘草 陳皮
(新方)牛蒡解肌湯治頭面風熱,或頸項痰毒,風熱牙癰等證。
牛蒡子 薄荷 荊芥 連翹 山梔 丹皮 石斛 玄參 夏枯草
(河間)地黃飲子治舌喑不能言,足廢不能行,此少陰氣厥不至,急當溫之,名曰痱證。凡陰虛有二∶有陰中之水虛,有陰中之火虛。此治火虛之劑。
熟地 山茱萸 石斛 麥冬 五味子 遠志 茯苓 石菖蒲 肉蓯蓉 肉桂 附子 巴戟肉
《局方》四物湯治瘡瘍血虛發(fā)熱,或因潰后致晡熱內(nèi)熱,煩躁不安者,皆宜服之。
生地 白芍 當歸 川芎
(錢乙)導赤散治心火及小腸熱證,便赤淋痛,口糜生瘡。
生地 木通 竹葉 甘草梢
歸芍異功散治癰瘍脾胃虛弱,飲食少,血虛作痛。
人參 茯苓 白術(shù) 炙甘草 陳皮 當歸 白芍
(崔氏)桂附八味丸治命門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虛寒,而患流注、鶴膝等證,不能消潰收斂;或飲食少思,或食而不化,臍腹疼痛,夜多漩溺。
即六味地黃湯加肉桂、附子。
《局方》龍膽瀉肝湯治肝膽經(jīng)實火濕熱,脅痛耳聾,膽溢口苦,小便赤澀,白濁便血,魚口,下疳,囊癰等證。
龍膽草 柴胡 黃芩 山梔 生地 車前子 澤瀉 木通 當歸 甘草
(仲景)麻杏甘膏湯治風溫外感,痰鳴氣逆;或小兒慢痹風,驚痰發(fā)痙。
麻黃 杏仁 甘草 石膏
此肺金藥。麻黃發(fā)肺邪,杏仁下肺氣,甘草緩肺急,石膏清肺熱。
(新方)銀花解毒湯治風火濕熱,癰疽疔毒。
金銀花 地丁 犀角 赤苓 連翹 丹皮 川連 夏枯草
清燥救肺湯治肺胃火盛,咽干喉痹,咳痰吐血。
霜桑葉 杏仁 麥冬 石膏 人參 阿膠 胡麻仁 甘草 枇杷葉
《金匱》半夏濃樸湯治婦人七情之氣郁滯不散,結(jié)成痰涎;或如梅核在咽;或中脘痞滿,氣不舒暢;或痰飲中滯,嘔逆惡心,并可取效。
半夏 茯苓 濃樸 紫蘇 生姜
《局方》蘇子降氣湯治心腹脹滿,喘促氣急,消痰進食。
蘇子 半夏 當歸 前胡 桂枝 濃樸 橘紅 甘草 生姜
(仲景)升麻葛根湯升散陽明,牙痛、牙咬、托腮等瘍。
升麻 葛根 芍藥 甘草
(仲景)葛根芩連湯太陽陽明解表清里,外瘍火毒內(nèi)逼,協(xié)熱便泄。
葛根 黃芩 黃連 甘草
(仲景)升麻鱉甲湯
升麻 當歸 蜀椒 甘草 鱉甲 雄黃
上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頓服之;老少再服取汗。
《金匱》腎氣丸治脾腎陽虛不能行水,小便不利,腰重腳腫;或肚腹腫脹,四肢浮腫,喘急痰盛,口成蠱證,其效如神。
即六味丸加牛膝 車前 肉桂 附子
(節(jié)庵)連翹敗毒散治發(fā)頤硬腫。
連翹 山梔 羌活 玄參 薄荷 防風 柴胡 桔梗 升麻 川芎 當歸 黃芩 芍藥 牛蒡子
加紅花同煎???,加花粉;面腫,加白芷;項腫,加威靈仙;大便實,加大黃、穿山甲;虛,加人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