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742 年)清.吳謙(六吉)等編。九十卷。包括《訂正傷寒論注》、《訂正金匱要略注》、《刪補名醫(yī)方論》及“四診”、“運氣”、“傷寒”、“雜病”、“婦科”、“幼科”、 “痘疹”、“種痘“、“外科”、“刺灸”、“眼科”、“正骨”等心法要訣。各分子目,有圖說方論,此較簡明易學(xué)。
查古籍
(公元 1742 年)清.吳謙(六吉)等編。九十卷。包括《訂正傷寒論注》、《訂正金匱要略注》、《刪補名醫(yī)方論》及“四診”、“運氣”、“傷寒”、“雜病”、“婦科”、“幼科”、 “痘疹”、“種痘“、“外科”、“刺灸”、“眼科”、“正骨”等心法要訣。各分子目,有圖說方論,此較簡明易學(xué)。
陳實功曰∶天泡瘡者,乃心火妄動,脾濕隨之,有身體上下不同,寒熱天時微異。
上體者,風熱多于濕熱,宜涼血散風;下體者,濕熱多于風熱,宜滲濕為先。若不早治,久則變?yōu)轭B風紫癜,難愈。(《正宗》)
申斗垣曰∶此瘡屬手太陰肺經(jīng),肺主皮毛,因受暑熱濕蒸之氣,故遍身燎漿白泡,疼痛難忍,皮破赤沾也。(《啟玄》)
王肯堂曰∶天泡瘡即丹毒之類,而有泡者,由天行少陽相火為病,故名天泡。為風熱客于皮膚間,外不得泄,怫熱血液結(jié)而成泡,如豌豆瘡,根赤頭白,或頭有赤,隨處而起。若自里達于外,發(fā)在春夏,三焦俱熱,則服通圣散;若止從頭項、兩手起者,此上焦熱也,則服涼膈散;若從身半以下起者,則服黃連解毒和四物湯;若發(fā)于秋冬,則宜升麻、葛根、犀角,或加柏芩一二味,外敷如馬齒莧、吳藍、赤小豆、苧根之類,皆解毒消腫,可用于初起之時?;蝼M甲、水龍骨各 存性,則收濕生肌,可用于浸淫之后。(《準繩》)
馮魯瞻曰∶有種天行斑瘡,須臾遍身,皆戴白漿,此惡毒瓦斯。永徽四年此瘡自西域東流于海內(nèi),但煮食葵菜葉,以蒜 啖之,即止。(《錦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