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西北游記∶口外沙石中生野蔥,一名楞蔥,一名沙蔥,石楞中所產(chǎn),故名楞;沙磧中所產(chǎn),故名沙。其葉與家蔥同,大更過之,味辣于家蔥。根絕似蒜頭,大更過之,味亦辣于蒜,善食辣辛者,不能罄一枚。雖細(xì)如草莛,拈生于沙磧甚密。腌之調(diào)羹,勝如韭,雉羹兔羹尤宜。又有沙蔥草,與沙蔥相似,人食之,心迷亂;馬食之,腹隱痛,惟宜于橐駝。采者折以辨之,沙蔥本脆折易斷,此草柔韌難折。入藥取根。西域聞見錄∶丕雅斯類野蒜,頭大如雞子,葉如蔥而不中空,味辛,甘肅人呼為沙蔥,回人嗜之。
寬中下氣,消食解肌,活血發(fā)汗,表風(fēng)寒,滌宿滯。
(公元 341? )晉、葛洪(稚川)著。八卷。用簡易的處方和易得的藥物,在倉促發(fā)病時可以應(yīng)用。經(jīng)梁.陶弘景增補,金.楊用道又加附方。
《證治準(zhǔn)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zhǔn)繩》。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西北游記∶口外沙石中生野蔥,一名楞蔥,一名沙蔥,石楞中所產(chǎn),故名楞;沙磧中所產(chǎn),故名沙。其葉與家蔥同,大更過之,味辣于家蔥。根絕似蒜頭,大更過之,味亦辣于蒜,善食辣辛者,不能罄一枚。雖細(xì)如草莛,拈生于沙磧甚密。腌之調(diào)羹,勝如韭,雉羹兔羹尤宜。又有沙蔥草,與沙蔥相似,人食之,心迷亂;馬食之,腹隱痛,惟宜于橐駝。采者折以辨之,沙蔥本脆折易斷,此草柔韌難折。入藥取根。西域聞見錄∶丕雅斯類野蒜,頭大如雞子,葉如蔥而不中空,味辛,甘肅人呼為沙蔥,回人嗜之。
寬中下氣,消食解肌,活血發(fā)汗,表風(fēng)寒,滌宿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