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王肯堂曰∶兩腮及鼻下 腫生瘡,惡血淋漓,此名疔疽,屬足陽明胃經。三日口噤如痙,角弓反張,按之如疔釘著,骨痛不可忍者是也。治之稍緩,則毒攻心,嘔吐不食,昏迷躁亂,譫語者死。(《準繩》)
疔疽(圖缺)
澄曰∶疔疽者,乃醇酒炙 ,膏粱濃味,或誤食自死牛馬、宿茶陳菜,食中汗毒而成。不可妄用刀針,當照疔瘡門方法治之。故毋庸另立主方。
《諸病源候論》(公元 610 年)隋.巢元方著。五十卷。 共分 67 門、1720 節(jié),詳載各科疾病的病因、病狀。
《重樓玉鑰》(公元 1838 年)清.鄭梅澗(樞扶)撰。四卷。一、二卷論喉病的證冶方藥,三、四卷論喉病的針法。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王肯堂曰∶兩腮及鼻下 腫生瘡,惡血淋漓,此名疔疽,屬足陽明胃經。三日口噤如痙,角弓反張,按之如疔釘著,骨痛不可忍者是也。治之稍緩,則毒攻心,嘔吐不食,昏迷躁亂,譫語者死。(《準繩》)
疔疽(圖缺)
澄曰∶疔疽者,乃醇酒炙 ,膏粱濃味,或誤食自死牛馬、宿茶陳菜,食中汗毒而成。不可妄用刀針,當照疔瘡門方法治之。故毋庸另立主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