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溫熱經(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熱病著作,以《內(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秘籍》曰∶此證皆因腎水虧弱,肝血不足,乃憂思恐怒,勞役饑飽,過而不節(jié),皆傷脾胃。脾胃受傷則陽氣下陷,五臟不能相生,陽衰不能抗陰,故夜有燈月,亦不能見也。夫晝?yōu)殛?,夜為陰,陽主氣而陰主血,?jīng)曰∶目得血而能視,今夜間血分當旺之時而反不能視,何也?《難經(jīng)》曰∶血為榮,氣為衛(wèi),榮行脈中,衛(wèi)行脈外,蓋言氣血相調(diào),無偏勝之理,以偏為病,今遇夜之陰氣盛,陽氣衰,則血雖旺而氣不足,故陽氣不能上升,而陰氣亦不能獨榮于目矣。初起頭旋,常見五色不定,目中困倦,時暗時明,宜服沖和養(yǎng)胃湯、四物補肝散,后服豬肝散、石斛夜光丸。
又曰∶高風內(nèi)障,此證皆因臟腑熱極,氣血兩虧,肝腎虛勞,致使日夜不能見物,先因肝虛,雀目久則不睹三光,謂之青盲,不治之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