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瘍醫(yī)大全》 鬢疽門主方

    作者: 顧世澄

    理鬢湯(《辨證冰鑒》) 治鬢疽已潰未潰,無不收功。

    川芎 當(dāng)歸(各一兩) 金銀花(三兩) 夏枯草(三錢) 白芷(二錢)

    水煎服。二劑即消,已潰者四劑全愈。(此方以金銀花、夏枯草更得祛逐之功,又妙在芎、歸補氣血,陰陽雙益,正氣足則邪自難變,安得不愈哉。)

    柴胡清肝湯治鬢疽初起,毋論陰陽表里。

    生地 天花粉 川芎 牛蒡子 白芍 甘草節(jié) 柴胡 當(dāng)歸 防風(fēng) 連翹 黃芩 山梔(各等分)

    白水煎,食遠服。

    鼠粘子湯治鬢疽初起,寒少熱多,頭眩作痛,口燥嗌干,渴欲飲冷,二便秘澀,六脈沉實有力,煩悶疼痛者。

    桔梗 鼠粘子 赤芍 地骨皮 當(dāng)歸 天花粉 元參 甘草梢 木通 防風(fēng) 連翹(各一錢)大黃(炒,二錢)

    白水煎,食遠服。

    加味逍遙散治鬢疽七日以上,根盤深硬,色紫 痛。

    白術(shù) 天花粉 柴胡 牡丹皮 貝母 白茯苓 當(dāng)歸 白芍 陳皮 山梔(各八分) 羚羊角 紅花 甘草(各五分) 淡竹葉二十片同煎,食后服。

    梔子清肝湯治少陽經(jīng)虛,肝火風(fēng)熱上攻,遂成鬢疽,痛連頸項、胸乳、太陽等處,或寒熱晡甚,胸滿口苦舌干。

    柴胡 川芎 當(dāng)歸 牛蒡子 白芍 牡丹皮 石膏 山梔(各一錢) 黃連 甘草(各二錢)

    白水煎,食后服。

    清肝解郁湯治暴怒傷肝,憂思郁結(jié),致肝火妄動,發(fā)為鬢疽,頭眩痛徹太陽,胸膈痞連兩脅,嘔吐酸水。

    熟地 當(dāng)歸 白芍 白術(shù) 白茯苓 貝母 山梔(各一錢) 人參 半夏 柴胡 牡丹皮 陳皮 川芎 香附(各六分) 甘草(四分)

    姜三片,煎,食遠服。

    參苓內(nèi)托散治鬢疽已成,堅而不潰,潰而不斂,氣血俱虛,身涼脈細,飲食少思,口淡無味及形體消瘦。

    人參 白茯苓 川芎 當(dāng)歸身 熟地 炙黃 山藥 白芍 白術(shù) 陳皮(各一錢)牡丹皮 肉桂 地骨皮 甘草 熟附子(各五分)

    姜三片,棗二枚,同煎,食遠服。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
  • 作者:
    王懷隱、陳昭遇等
  • 作者:太平惠民和劑局所 朝代:初刊于宋?元豐年間 年份:公元1078年-1085年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公元 1151 年)宋.陳師文等撰。十卷。收集當(dāng)時醫(yī)家及民間常用有效方劑,劑型多用丸散,便于服用保存,是當(dāng)時的配方手冊。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戴思恭
  • 《湯頭歌訣》(公元 1694 年? )清.汪昂(讱庵)著。一卷。按照《醫(yī)方集解》分門,把方劑的組成主治等編成歌訣,以便記誦運用。

    作者:
  •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進之、海藏)撰。三卷。依據(jù)《內(nèi)經(jīng)》有關(guān)藥理的論述,以及張潔古《珍珠囊》和李杲《 藥類法象》、《用藥心法》等,對于藥物的氣味陰陽、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較為深入。

    作者:
    王好古
  • 作者:
    龔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