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瘍醫(yī)大全》 任脈

    作者: 顧世澄

    歌曰∶

    任脈二十四穴,任脈起中樞,循腹上關(guān)元,承漿與廉泉,天突璇璣轉(zhuǎn),花蓋與紫宮,玉堂不可緩,膻中名元兒,中庭膺 纂,鳩尾巨闕由上脘,中脘建里又下脘,水分到神闕,陰交氣海須不舛,石門與關(guān)元,中極曲骨亦不遠(yuǎn),循腹而中行,會陰兩陰顯。

    任脈起于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里,上關(guān)元至喉嚨,屬陰脈之海。其見證也,若內(nèi)結(jié)男子為七疝,女子為瘕聚。

    任脈,妊也,行腹部中,為生養(yǎng)之本,乃奇經(jīng)脈也。

    任脈圖(圖缺)

    頤前∶承漿一穴(一名天池,在頤前唇下陷中,足陽明之會。)

    頷下∶廉泉一穴(在頷下結(jié)喉上舌本,仰而取之,陰維、任脈之會。)

    膺 ∶天突一穴(一名五戶,在項結(jié)喉下四寸宛宛中。)

    璇璣一穴(在天突下一寸陷中。)

    華蓋一穴(在璇璣上二寸。)

    紫宮一穴(在華蓋下一寸六分。)

    玉堂一穴(一名玉英,在紫宮下一寸六分。)

    膻中一穴(一名元兒,玉堂下一寸六分,兩乳間。)

    中庭一穴(在膻中下一寸六分。)

    腹中行∶鳩尾一穴(在蔽骨之端,言其骨垂下如鳩形,故名。臆前蔽骨下五分,人無蔽骨者,從歧骨之際下行一寸是也。)

    巨闕一穴(在鳩尾下一寸,心之募也。)

    上脘一穴(在巨闕下一寸五分,去蔽骨三寸,任脈、手太陽、足陽明之會也。)

    中脘一穴(臍上四寸,胃募也,謂上紀(jì)也。)

    建里一穴(在中脘下一寸。)

    下脘一穴(在建里下一寸,足太陰、任脈之會,為幽門。)

    水分一穴(在下脘下一寸。)

    神闕一穴(在臍中。)

    陰交一穴(在臍下一寸。)

    氣海一穴(一名脖 ,一名下肓,陰交下五分。)

    石門一穴(在臍下二寸三分,三焦募,女子禁灸。)

    關(guān)元一穴(在臍下三寸,小腸募,謂下紀(jì)也。三陰、任脈之會。)

    中極一穴(臍下四寸,一名氣原、玉泉,三陰會。)

    曲骨一穴(一名回骨,在橫骨之上陷毛際中,動脈應(yīng)手,任脈、足厥陰之會。)

    會陰一穴(在大便前、小便后,一名屏翳,兩陰間是也。)

    沖脈

    沖者,通也。言上至頭,下至足,通十二經(jīng)之氣血,其脈起于氣沖,并陽明經(jīng)夾臍上行,至胃中而散,即臍之動氣脈也。其見證也,氣逆而里急。

    帶脈

    帶者,束也,總束諸經(jīng)之脈也。其脈起于季脅,回身一周。其見證也,苦腹?jié)M,腰溶溶如坐水中。按∶季脅在肋下,接髖骨之間是也。又曰即脅下肋骨之盡處,短骨間是也。

    陽蹺脈

    蹺者,健也,是人動足之所由也。其脈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fēng)池穴而止。其見證也,陰緩而陽急,陽蹺得之,太陽之列。

    兩足蹺脈者,有陰有陽,猶圣人圖設(shè)溝渠以備水潦,斯無泛濫之患。故人身之有經(jīng)絡(luò),猶天地之有河道,血脈之營運經(jīng)絡(luò),猶源泉之傳流河道,河道壅塞,則水勢之泛濫無拘,源泉枯涸,則地道之脈氣閉塞,人身血氣之于經(jīng)絡(luò),亦然也。

    陰蹺脈

    義與陽蹺同。其脈亦起于跟中,循內(nèi)踝上行至咽喉,交貫沖脈而止。其見證陽緩而陰急。陰蹺本諸少陰之別。

    陽維、陰維脈

    維者,維持之義,為諸脈之綱維。陽維之脈,起于諸陽之會,陰維之脈,起于諸陰之交。二經(jīng)之見證也,悵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持,驚則癡愚,喜則恍惚。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