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瘍醫(yī)大全》 心

    作者: 顧世澄

    臟腑背面全圖(圖缺)

    經(jīng)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又曰∶心者,惺也。言心氣旺,則惺惺而運其神明也。

    《 言》曰∶心,深也。言深居高拱,相火代之行事也。

    又曰∶其合,脈也;其榮,色也。開竅于舌。

    《難經(jīng)》曰∶心重十二兩,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

    腑腑正面全圖(圖缺)

    又曰∶心象尖圓,形如蓮蕊,其中有竅,多寡不同,以導(dǎo)引天真之氣,下無透竅,上通乎舌。其有四系以通四臟,心外有赤黃裹脂,是為心包絡(luò);心下有膈膜,與脊脅周遭相著,遮蔽濁氣,使不得上熏心肺也。

    經(jīng)曰∶手少陰經(jīng)心。

    又曰∶其經(jīng)常少血多氣。

    又曰∶午時氣血注于心。

    《黃庭經(jīng)》曰∶人身神名曰心神,丹元字守靈。

    《靈樞》曰∶舌者,心之官也。心病者,舌卷短,顴赤。

    心圖(圖缺)

    又曰∶心居肺下肝上。

    又曰∶心者,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人為心,在時為夏,在方為南,在色為赤,通竅于舌。

    經(jīng)曰∶南方,火也,萬物所以盛長也。

    又曰∶臟真通于心,心藏血,脈之氣也。肝木為母,脾土為子,小腸為腑,克金,主血。若久視則傷血,司藏神,其類火,其畜羊,一作馬。其卦離,其性禮,其華面,其應(yīng)四時,上為熒惑星,其病在脈,其音征,征者,止也,物盛則止也,其數(shù)七,其臭焦,其聲言,其氣呵,其充血,其液汗,其味苦,外應(yīng)掌,色赤,然赤如帛裹朱,不欲如赭。

    《靈樞》曰∶心應(yīng)脈,皮濃者脈濃,脈濃者小腸濃。更心主熱,熱則傷心。病主驚熱,痘主紅斑。若憂愁思慮則傷心,寒氣勝則病,其病候面赤喜笑,心煩掌熱而口干,開目妄語,臍上動氣。若心實則上竄切牙口干,喜笑身熱,汗血而肋脅膺背痛滿,或叫哭而搐;若心虛則恍惚多驚,憂煩少色,咳嗽舌強(qiáng),腰背酸疼;若心絕則搖頭直視,形如煙熏。然心絕者,一日死。平脈則夏旺七十二日而脈洪緩,洪者,浮大而散,來疾去遲,其賊脈則沉濡而微,與面黑亦逆,其危脈鉤,如操帶鉤。

    又曰∶心主夏,其日丙丁,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者,生之本也,神之變也,為陽中之太陽,通于夏氣。

    又曰∶在變動為憂,在聲為笑,在蟲為羽,在果為杏,在菜為薤。

    《仙經(jīng)》曰∶丹田有三,腦為髓海上丹田,心為絳宮中丹田,臍下三寸為下丹田。

    下丹田藏精之腑也,中丹田藏神之腑也,上丹田藏氣之腑也。

    太乙真人曰∶少思慮,養(yǎng)心氣,薄滋味,養(yǎng)血氣。

    《真誥》曰∶面者,神之庭。發(fā)者,腦之華。心憂則面戚,腦減則發(fā)白。

    《回春》曰∶心者,一身之主,清凈之府,外有包絡(luò)以羅之,其中精華之聚萃者,名之曰神,通陰陽,察纖毫,無所紊亂。

    邵子曰∶神統(tǒng)于心,氣統(tǒng)于腎,形統(tǒng)于首,形氣交而神主乎其中,三才之道也。

    《內(nèi)經(jīng)》曰∶太上養(yǎng)神,其次養(yǎng)形,故養(yǎng)神者,必知形之肥瘦,榮衛(wèi)血氣之盛衰,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謹(jǐn)養(yǎng)也。(注云∶神安則壽延,神去則身斃,故可不謹(jǐn)養(yǎng)也。)又曰∶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腸胃,味有所藏,以養(yǎng)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曜仙曰∶心者,神明之舍,中虛不過徑寸,而神明居焉。事物之滑,如理亂棼,如涉驚濤,或怵惕,或懲創(chuàng),或喜怒,若思慮一日之間,一時之頃,徑寸之地,炎如火矣,若嗜欲一萌,即不善也,歸而勿納,是與良心兢也。凡七情六欲之生于心皆然,故曰心靜可以通乎神明,事未至而先知,是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也。

    蓋心如水之撓久而澄清,洞見其底,是謂靈明宜乎靜,可以固元氣,則萬病不生,故能長久;若一念既萌,神馳于外,氣散于內(nèi),血隨氣行,榮衛(wèi)昏亂,百病相攻,皆因心而生也。大概恬養(yǎng)天君,疾病不作,此治心之法也。

    《內(nèi)經(jīng)》曰∶心藏神,神有余則笑不休,神不足則悲。(注云∶心藏脈,脈舍神,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也。)

    皇甫士安曰∶心虛則悲,悲則憂;心實則笑,笑則喜。

    經(jīng)曰∶神者,精氣之化成也。

    又曰∶五臟藏七神。(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又曰∶脾藏意與智,腎藏精與志,是謂七神。)

    又曰∶心在志為喜,喜傷心,恐勝喜。

    又曰∶暴喜傷陽。

    又曰∶喜怒傷氣。

    又曰∶喜怒不節(jié),寒暑過度,生乃不固。

    又曰∶喜則氣緩。(蓋喜則氣和志達(dá),榮衛(wèi)通利,故氣緩矣。)

    皇甫謐曰∶喜發(fā)于心而成于肺,故過節(jié)則二臟俱傷。

    《靈樞》曰∶喜樂者,神蕩散而不藏。

    丹溪曰∶喜傷心者,以恐勝之,以怒解之。

    經(jīng)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失神者,謂失精神而昏亂也。)

    《靈樞》曰∶心氣通于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五臟當(dāng)內(nèi)通于上七竅也。)

    又曰∶五臟不和,則七竅(七,一作九。)不通,六腑不和,則留結(jié)為癰。

    岐伯曰∶愁、憂、恐、懼則傷心。

    《難經(jīng)》曰∶憂、愁、思、慮則傷心。

    又曰∶邪客使魂魄不安者,血氣少也。血氣少者,屬于心,心氣虛者,其人多畏,合目欲眠,夢遠(yuǎn)行而精神離散,魂魄妄行,陰氣衰者為癲,陽氣衰者為狂。

    仲景曰∶心傷者,其人勞倦,則頭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煩,發(fā)熱,臍上跳,其脈弦,此為心臟傷所至也。

    《靈樞》曰∶邪在心,則病心痛喜悲,時眩仆。

    又曰∶心實則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肩胛間痛,兩臂內(nèi)痛,心虛則胸腹大,脅上與腰相引而痛。

    又曰∶腎傳之心,病筋脈相引而急,名曰螈。

    經(jīng)曰∶心熱者,色赤而絡(luò)脈溢也。

    《難經(jīng)》曰∶外證面赤口干善笑,內(nèi)證臍上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煩心,心痛掌中熱而 ,有是者心也,無是者非也。

    《入門》曰∶健忘失記,驚悸不安,心內(nèi)懊 不樂,皆心血少也。

    《內(nèi)經(jīng)》曰∶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nèi)痛引肩項,一月死,真臟見,乃與之期日。(注曰∶此心之藏也,期后三十日內(nèi)死。)

    又曰∶病在心,愈在長夏,長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

    又曰∶心病者,愈在戊己,戊己不愈,加于壬癸,壬癸不死,持于甲乙,起于丙丁。

    又曰∶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靜。

    黃帝曰∶手少陰之脈,獨無輸,何也?岐伯曰∶少陰者,心脈也。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為帝主,精神之所舍,其臟堅固,邪不能容,容之則傷心,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故諸邪在于心者,皆在心之包絡(luò),包絡(luò)者,心主之脈也,故少陰無輸也。帝曰∶少陰無輸,心不病乎?岐伯曰∶在外,經(jīng)病而臟不病,故獨取其經(jīng)于掌后銳骨之端。(即神門穴也。)

    《直指》曰∶邪客于陰,神不守舍,故心有所感,夢而后泄也。其候有三∶少年氣盛,鰥曠矜持,強(qiáng)制情欲,不自知覺,此泄如瓶之滿而溢者,人或有之,勿藥可也;心家氣不能主宰,或心受熱邪,陽氣不收,此泄如瓶之側(cè)而出者,人多有之,其病猶輕,合用和平之劑;臟腑積弱,真元久虧,心不攝念,腎不攝精,此泄如藏之罅而出者,人少有之,其病最重,須當(dāng)大作補(bǔ)湯。

    《入門》曰∶蓋交感之精,常有一點白膜裹藏于腎,而元精以為此精之本者,實在乎心,日有所思,夜夢而失之矣,宜黃連清心飲。

    經(jīng)曰∶無故而喑,脈不至,不治自已。謂氣暴逆也,氣復(fù)則已。

    皇甫謐曰∶思雖發(fā)于脾,而成于心,過節(jié)則二臟俱傷。

    經(jīng)曰∶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流淫而不止。

    又曰∶血并于陰,氣并于陽,故為驚狂。

    又曰∶悸者,心跳動也。

    《綱目》曰∶驚者,心卒動而不寧也。悸者,心跳動而怕驚也。

    《三因》曰∶驚悸,因事有所大驚而成者,名曰心驚膽懾,病在心膽經(jīng),其脈大動。

    又曰∶五飲停蓄,閉于中脘,最使人驚悸,屬飲家。

    仲景曰∶心悸者,火懼水也。惟腎欺心故為悸;傷寒飲水多,必心下悸。

    又曰∶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微者短氣。

    丹溪曰∶驚悸者,有時而作,大概屬血虛與痰;瘦人多是血虛,肥人多是痰飲,時覺心跳者,亦是血虛。

    《入門》曰∶驚悸,因思慮過度及大驚恐而作,甚則心跳欲厥,時作時止者,乃痰因火動。

    又曰∶心膽虛怯,觸事易驚,涎與氣搏,變生諸證。

    《直指》曰∶血虛心虛多驚。

    《正傳》曰∶憂、愁、思、慮傷心,令人惕然心跳動,驚悸不安。

    《醫(yī)鑒》曰∶憂、愁、思、慮傷心,或勤政勞心,以致心神不足,驚悸少睡,宜養(yǎng)心湯。

    又曰∶勞心思慮,損傷精神,頭眩目昏,心虛氣短,驚悸煩熱,宜清心補(bǔ)血湯。

    《綱目》曰∶怔忡,心動而不寧也。

    戴氏曰∶怔忡者,心中躁動不安,惕惕然如人將捕者是也。多因汲汲富貴,戚戚貧賤,不遂所愿而成也。

    《直指》曰∶心虛而痰郁,則耳聞大聲,目擊異物,遇險臨危,觸事喪志,使人有惕惕之狀,是為驚悸。心虛而停水,則胸中滲漉怏怏之狀,是為怔忡。

    《正傳》曰∶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動搖而不得安靜,無時而作者是也。

    《入門》曰∶怔忡因驚悸久而成也。痰在下,火在上。(加味溫膽湯加川連、梔子、當(dāng)歸、貝母。)

    《直指》曰∶心下有水氣,怔忡,水飲為怔,頭眩心悸。(宜五苓散。)

    《濟(jì)生》曰∶思慮過度,耗傷心血,怔忡恍惚,宜益榮湯。

    《得效》曰∶痰飲蓄于心胃,怔忡不已,宜茯苓飲子。

    又曰∶虛人停飲怔忡,宜姜術(shù)湯。

    《回春》曰∶心中無血,如魚無水,怔忡跳動,宜四物安神湯。

    《入門》曰∶心神不定,恍惚健忘,火不下降,時復(fù)振跳,宜朱雀丸。

    怔忡亦曰怔忪,與驚悸同看。

    《靈樞》曰∶黃帝問人之善忘者,何氣使然?岐伯對曰∶上氣不足,下氣有余,腸胃實而心肺虛,虛則榮衛(wèi)留于下,久之,不以時上,故善忘也。

    《內(nèi)經(jīng)》曰∶血并于下,氣并于上。亂而善忘。

    丹溪曰∶健忘之證,精神短少者多,亦有痰者。

    戴氏曰∶健忘者,為事有始無終,言談不知首尾,此以為病之名,非生成之愚頑,不知人事者。

    《入門》曰∶怔忡久則健忘,由心脾血少神虧,引神歸舍丹主之。(膽星、朱砂、附子、豬心血為丸,梧桐子大,萱草根煎湯送下五十丸。)

    又曰∶如所稟陰魄不足,善忘者,宜定志丸、開心散。

    《醫(yī)鑒》曰∶健忘,陡然而忘其事,盡心力思量不來也,主心脾二經(jīng)。蓋心之官則思,脾之官亦主思,此由思慮過多,心傷則血耗散,神不守舍,脾傷則胃氣衰憊而慮愈深,二者皆令人事卒然而忘,治法必先養(yǎng)其心血,培其脾土,以凝神定智之劑,調(diào)理之,亦當(dāng)以幽閑之處,安樂之中,使其絕于憂慮,遠(yuǎn)其六淫七情,如此則日漸以安矣。

    《綱目》曰∶心澹澹動也,因痰動也,謂不怕驚而心自動也,驚恐亦曰心中澹澹,謂怕驚而亦動也。

    舌血謂之舌衄,汗孔出血謂之肌衄,屬心與肝也。

    凡驚而動血者屬心。

    血吐水碗中,如半沉半浮者是心血。

    腫脹水腫,有十種之分,如氣短不得臥,為心水。

    經(jīng)曰∶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心為牡臟,牡者,陽也。

    《金匱真言論》曰∶夏氣病在臟,心之應(yīng)也。

    經(jīng)曰∶喜笑皆屬心火,蓋火得風(fēng)而焰,笑之象也。

    又曰∶諸血者,皆屬于心。

    又曰∶頭者精明之府,頭傾神深,精神將奪矣。

    又曰∶諸痛癢瘡,皆屬于心。

    又曰∶諸躁狂越,皆屬于火。

    又曰∶諸病跗腫,疼酸驚駭,皆屬于火。

    又曰∶諸熱瞀螈,皆屬于火。

    又曰∶諸逆沖上,皆屬于火。

    又曰∶諸禁鼓栗,如喪神守,皆屬于火。

    黃帝問曰∶人生而有病癲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岐伯對曰∶病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時其母有所大驚,氣上而不下,精氣并居,故令子發(fā)為癲疾也。

    又曰∶厥成為癲疾。

    又曰∶邪搏陽則為癲疾。

    《資生》曰∶風(fēng)眩之病,起于心氣不足,胸上蓄熱,實痰熱相感而動風(fēng),風(fēng)心相亂則昏瞀,故謂之風(fēng)眩。

    又曰∶痰在膈間,則眩微不仆,痰溢膈上,則眩甚仆倒于地而不知人,名曰癲癇。

    又曰∶仆倒不省,皆由邪氣逆上陽分,而亂于頭中也。癲癇者,痰邪逆上也,痰邪逆上則頭中氣亂,頭中氣亂則脈道閉塞,孔竅不通,故耳不聞聲,目不識人,而昏眩仆倒也,以其病在頭巔,故曰癲疾。

    《綱目》曰∶癇有五∶心曰馬癇,肝曰雞癇,脾曰牛癇,肺曰羊癇,腎曰豬癇,以病名狀偶類,故為名,其實痰與火與驚,三者而已。

    又曰癲者異常也,平日能言;癇則沉默,平日不言。癲則呻吟,甚則僵仆直視,心常不樂,言語無倫,如醉發(fā)癡;癇者卒然昏倒,切牙作聲,吐涎沫,不省人事,隨后漸醒;身熱脈浮,為陽癇,身涼脈沉為陰癇。

    《正傳》曰∶凡癲癇,仆時口中作聲,將省事時吐涎沫,省后又復(fù)發(fā),時作時止而不休息。中風(fēng)、中寒、中暑、尸厥之類,則仆時無聲,省時無涎,后不再發(fā)。

    《入門》曰∶大率多因痰結(jié)于心胸間,宜開痰鎮(zhèn)心神,若神不守舍,狂言妄作,經(jīng)年不愈,如心經(jīng)蓄熱,當(dāng)清心除熱,如痰迷心竅,當(dāng)去痰寧心,宜大吐大下而愈。大人曰癲,小兒曰癇,其實一也。

    《內(nèi)經(jīng)》曰∶黃帝問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岐伯對曰∶生于陽也。帝曰∶陽何以使人狂?岐伯曰∶陽氣者,因暴折而難決,故善怒也,病名曰陽厥。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奪其食即已。夫食入于陰,長氣于陽,故奪其食即已。使之服以生鐵落為飲。夫生鐵落者,下氣疾也。

    又曰∶多喜曰癲,多怒曰狂。

    又曰∶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并乃狂。

    又曰∶衣被不斂,言語善惡,不避親疏,此神明之亂也。

    帝曰∶陽明病甚,則棄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數(shù)日,逾垣上屋,所上之處,皆非其素能也,病反能者,何也?岐伯曰∶四肢者,諸陽之本也。陽盛則四肢實,則能登高也。帝曰∶其棄衣而走者,何也?岐伯曰∶熱甚于身,故棄衣欲走也。帝曰∶其妄言罵詈,不避親疏而歌者,何也?岐伯曰∶陽盛則使人妄言罵詈,不避親疏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言也。

    又曰∶邪入于陽則狂。

    《難經(jīng)》曰∶重陽者狂,重陰者癲。

    又曰∶狂之始發(fā),少臥而多起,自高賢也,自辨智也,自貴倨也,妄笑好歌樂,妄行不休是也。癲疾始發(fā),意不樂,直視僵仆,其脈三部陰陽俱盛者是也。

    《百要》曰∶癲者,異常也。精神癡呆,言語失倫??裾撸瑑纯褚?。輕則自高自是,好歌好舞,甚則棄衣走而逾垣上屋,又甚則披發(fā)大叫,不避水火,且欲殺人,此痰火壅盛而然。

    又曰∶陽虛陰實則癲,陰虛陽實則狂。

    又曰∶陽盛則狂,狂者欲奔走叫呼,陰盛則癲,癲者眩倒不省。

    《綱目》曰∶狂謂妄言妄走也。癲謂僵仆不省也。經(jīng)有言狂癲疾者,又言癲疾為狂者,是癲狂兼病也。

    《內(nèi)經(jīng)》曰∶嘗貴后賤,名曰脫營。嘗富后貧,名曰失精。雖不中邪,病從內(nèi)生,身體日減,氣虛無精,病深無氣,灑灑然時驚,病深者,以其外耗于衛(wèi),內(nèi)奪于榮,(注云∶血為憂煎,氣隨悲減,故外耗于衛(wèi),內(nèi)奪于榮。)是證令人飲食無味,神倦肌瘦。

    《靈樞》曰∶癲疾嘔多涎沫,氣下泄不治。

    又曰∶癲癇之病,乍作乍醒者蘇,不食癡迷者死。

    又曰∶凡癲狂之病,若神脫而目瞪,如愚癡者不可治。

    又曰∶癲疾者,疾發(fā)如狂,死不治。

    《醫(yī)鑒》曰∶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養(yǎng)者血,心血一虛,神氣不守,此驚悸之所肇端也。驚者,恐怖之謂;悸者,怔忡之謂。驚者與之豁痰定驚之劑,悸者與之逐水消飲之劑。

    《直指》曰∶健忘者,心脾二臟血少神虧故也,宜養(yǎng)血安神以調(diào)之。

    《正傳》曰∶狂為痰火實盛,癲為心血不足,多為求望高遠(yuǎn),不得志者有之,癲病獨主乎痰,因火動之所作也。治法癲宜乎吐,狂宜乎下,癲則宜乎安神養(yǎng)血,兼降痰火。

    河間曰∶五志過極,皆為火也。蓋氣為陽而主輕微,諸所動亂勞傷,皆為陽化之火,神狂氣亂,而為病熱者多矣。

    子和曰∶河間治五志,獨得言外之意,凡見喜、怒、悲、思、恐之證,皆以平心火為主,至于勞者傷于動,動便屬陽,驚者駭于心,心便屬火,二者亦皆以平心火為主也。(《丹心》)

    《靈樞》曰∶心小則易傷以憂,心大則憂不能傷,心高則滿于肺, 而善忘,難開以言,心下則易傷于寒,易恐以言,心堅則臟安守固,心脆則善病消癉熱中,心端正則和利難傷,心偏傾則操持不一,無守司也。

    又曰∶心病,禁溫食熱衣。

    經(jīng)曰∶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故血不流;血不流則色不澤。故其黑如漆柴者,血先死,壬日篤,癸日死。

    仲景曰∶形體如煙煤,直視搖頭者,此為心絕。

    經(jīng)曰∶心絕一日死,何以知之,肩息回視立死。

    《脈經(jīng)》曰∶心絕二日死。

    《靈樞》曰∶五臟皆小者,苦焦心,多憂愁;五臟皆大者,緩于事,難使以憂。五臟皆高者,好高舉措;五臟皆下者,好出人下。五臟皆堅者,無?。晃迮K皆脆者,不離于病。五臟皆端正者,和利得人心;五臟皆偏傾者,邪心而善盜,不可以為人乎,反復(fù)言語也。

    又曰∶心為血之主,而肝又為血之臟,是以血出于心,而納之于肝也。

    經(jīng)曰∶主明,則下安,以此養(yǎng)生則壽;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以此養(yǎng)生則死。

    又曰∶心以膻中為腑。

    經(jīng)曰∶十二官皆聽命于心。故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

    又曰∶火王于夏,相于春,廢于季夏,囚于秋,死于冬。其王日丙丁,王時日中。

    其困日庚辛,困時晡時。死日壬癸,死時半夜。

    又曰∶心俞在脊第五椎旁,募在腹上巨闕。

    又曰∶南方赤色,入通于心,開竅于耳。(火精之氣其藏神,舌為心之官,當(dāng)言于舌,舌用非竅,故云耳也。蓋手少陰之路,會于耳中,故也。)

    又曰∶心色赤而中虛,離之象也。

    又曰∶心氣通于舌,舌和則知五味矣。

    又曰∶雷氣通于心。

    又曰∶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

    又曰∶精氣并于心則喜。

    又曰∶心惡熱。

    又曰∶血病,無多食咸。

    又曰∶久視傷血,勞傷心也。

    又曰∶損其心者,調(diào)其榮衛(wèi)。

    又曰∶心熱病,額先赤。

    又曰∶心熱病,先不樂數(shù)日,乃熱。熱爭則卒心痛。煩悶善嘔,頭痛面赤無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氣逆,則壬癸死。刺手少陰太陽。

    又曰∶心瘧者,令人煩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熱,刺手少陰神門。

    又曰∶肝移寒于心,在隔中。肝移熱于心,則死。

    又曰∶心咳之狀,咳則心痛,喉仲介介如梗狀。(介音嘎。)甚則咽腫喉痹。

    又曰∶心風(fēng)之狀,多汗惡風(fēng),焦絕善怒嚇,(音下。)赤色,病甚則不可言快,胗在口,其色赤。

    又曰∶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嗌干善噫,厥氣上則恐。

    又曰∶心氣熱,則下脈厥而上,上則下脈虛,虛則主脈痿,樞拆(音托。)挈,脛縱而不任地也。

    又曰∶心病,煩悶少氣,大熱,熱上燙心嘔吐,咳逆狂語,汗出如珠,多厥;其脈當(dāng)浮,今反沉而滑;其色當(dāng)赤,而反黑者死。此水克火也。

    《脈經(jīng)》曰∶夏心脈欲洪大而散;脾脈欲洪而遲緩;肺脈欲洪而浮澀;腎脈欲洪而沉滑;命門與腎同;肝脈欲洪而弦長。

    又曰∶心脈搏堅而長,當(dāng)病舌卷不能言;其軟而散者,當(dāng)消渴自已。

    華陀曰∶肺下右側(cè)可見心系,系于脊髓,下通于腎,其心系有二,一則上與肺通;一則自心入肺兩大葉間,曲折向后,并脊膂細(xì)絡(luò)相連,貫通脈髓,而與腎系相通。

    愚謂四臟之系,皆通于心,心則通于四臟之系也,交相連輸其血氣,滲灌骨髓,故五臟有病,先干于心,其系上連于肺,其別自肺兩葉向后,貫脊下腎,又自腎而之膀胱,與膀胱膜絡(luò)并行之于溲溺處也。肺之系者,上通氣喉,其中與心系相通。脾之系者,自膈中微近左脅,居胃之上,并胃胞絡(luò)及胃脘相連貫,膈與心肺相通,與膈膜相綴也。肝之系,自膈下,著右脅肋,上貫膈入肺中,與膈膜相連。腎之系,貼脊膂脂膜中,兩腎相系,相通而下,行其上與心系通也。(綴音墜。)

    經(jīng)曰∶是動病則嗌干心痛,渴而欲飲,是為腎厥,是主心。

    又曰∶所生病者,目黃脅痛, 臂內(nèi)后廉痛厥,掌中熱痛。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虛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又曰∶苦先入心。

    又曰∶心宜食酸。

    又曰∶心虛以炒鹽補(bǔ)之,虛則補(bǔ)其母,木能生火,肝乃心之母,以生姜補(bǔ)肝,如無他證,用安神丸主之。

    又曰∶心實以甘草瀉之,如無他證,用瀉心湯。

    又曰∶凡心臟得病,必先調(diào)其肝腎二臟。腎者心之鬼;肝氣通則心氣和,肝氣滯則心氣乏。故心病必先求于肝,是澄源也。五臟有病,必先傳其所勝,水能制火,則腎邪必傳于心。故先制其腎,逐其邪,診其肝腎俱和,而心自疾,則隨其本經(jīng)虛實而治之。

    手少陰心引經(jīng)藥歌∶

    午心麻(黃)桂(心)獨(活山)梔(黃)芩,生地(當(dāng))歸(黃)連代(赭石紫)石英,更有細(xì)辛并半夏,熟地(北)五味澤(瀉)同成。

    《針經(jīng)》曰∶心脈起足少陰,少沖穴在小指內(nèi)端。

    又曰∶赤如雞冠者生,赤如 血者死。

    又曰∶實則夢憂驚恐怖;虛則夢煙火焰明。

    又曰∶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注曰∶心苦緩,是心氣虛也。)心欲軟,急食咸以軟之,用酸補(bǔ)之,甘瀉之。

    補(bǔ)∶棗仁、遠(yuǎn)志、天竺黃、山藥、當(dāng)歸、麥門冬。

    瀉∶貝母、川黃連、木香、玄胡索。

    溫∶藿香、菖蒲。

    涼∶牛黃、犀角、竹葉、連翹、朱砂。

    引經(jīng)報使∶獨活、細(xì)辛。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