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幼科鐵鏡》 諸湯方

    作者: 夏禹鑄

    天保采薇湯

    羌活 前胡 半夏 陳皮 柴胡 赤芍 白茯 川芎 枳殼 濃樸 桔梗 蒼術(shù) 升麻 葛根 藿香 獨活 甘草

    犀角解毒湯治胎熱丹毒.

    犀角 赤芍 生地黃 白芷 甘草 連翹 荊芥 防風(fēng) 牡丹皮 木通

    導(dǎo)赤散治夜啼.

    木通 生地 甘草 竹葉 黃芩

    大連翹飲治胎熱等癥.

    連翹 赤芍 歸尾 木通 甘草 防風(fēng) 荊芥

    理中湯治胎寒等癥.

    干姜 白術(shù) 甘草 人參 若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湯.

    鉤藤膏治內(nèi)吊肚痛.

    乳香 沒藥 木香 僵蠶 共為丸.鉤藤湯下.

    地黃茵陳湯治胎黃.

    生地 歸尾 豬苓 天花粉 赤芍 赤茯苓 茵陳 澤瀉 甘草

    芍藥湯治夜啼泄瀉.

    白芍 澤瀉 甘草 大茴 薄荷 木香 茱萸 生姜

    六君子湯治脾胃虛寒等癥.

    陳皮 半夏 人參 白術(shù) 甘草 白茯 生姜、大棗引.

    固真湯治慢驚四肢冷.不省人事.

    附子 甘草 人參 山藥 黃 肉桂 白術(shù) 白茯 姜棗引.

    保元湯治汗多.變慢驚.

    黃 人參 甘草 生姜(三片) 大棗(一枚) 水煎服.

    姜半散治吐不止.將成慢驚.

    半夏 生姜 肉桂

    調(diào)脾湯治脾疳.

    陳皮 白術(shù) 丁香 人參 訶子 青皮 甘草

    六味地黃丸治腎疳.

    牡丹皮 熟地黃 白茯苓 山萸肉(酒蒸去核) 白澤瀉 懷山藥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空心.滾水送下.

    蘆薈丸治丁奚哺露.

    蘆薈 人參 白術(shù) 白茯 山藥 木香 陳皮 青皮 麥芽 神曲 當(dāng)歸(各三錢) 檳榔(兩個) 麝香(少許)

    上為細末.豬膽打面糊為丸.如麻子大.清水湯送下.

    小異功散治先瀉后吐.脾胃虛冷.

    人參 白術(shù) 橘皮 白茯 姜棗為引.煎服.

    黃連芍藥湯治先吐后瀉.

    黃連 芍藥 豬苓 澤瀉 白茯 白術(shù) 甘草

    五苓散治吐瀉.

    豬苓 白術(shù) 白茯 澤瀉 肉桂

    消導(dǎo)二陳湯導(dǎo)痰.消食.健脾.

    陳皮 半夏 白茯 白術(shù) 蒼術(shù) 神曲 香附 砂仁 甘草

    六和湯治暑瀉.

    陳皮 半夏 白茯 甘草 黃連 濃樸 藿香 香薷 加扁豆 木瓜

    胃苓湯治長夏暑瀉.

    澤瀉 陳皮 白茯 豬苓 濃樸 白術(shù) 甘草 蒼術(shù)

    助胃膏治胃氣虛寒嘔吐.

    人參 白術(shù) 白茯 甘草 山藥 木香 丁香 藿香 砂仁

    訶附丸治飧泄.

    訶子肉 灶心土 黑附子 為末.米糊丸如粟米大.米湯下.

    十六味肥兒丸治脾胃虛弱.

    人參 白術(shù) 白茯 山藥 薏米 芡實 蓮肉 甘草 陳皮 山楂 麥芽 砂仁 黃連 澤瀉 芍藥 連翹

    上為末.蜜丸如彈子.米湯下.

    承氣湯治里急后重.腹痛痢疾.

    樸硝 大黃 枳實 濃樸

    木香檳榔丸治食積.

    黑丑 檳榔 木香 神曲 大黃

    上為末.生姜汁糊丸.如粟米大.米湯下.

    補中益氣湯

    黃 人參 甘草 陳皮 白術(shù) 升麻 柴胡 當(dāng)歸

    四順清涼飲治中焦熱.

    白芍 當(dāng)歸 生地 甘草 柴胡

    人參敗毒散治積毒嘔惡.

    柴胡 前胡 川芎 羌活 獨活 白茯 枳殼 桔梗 甘草 人參 生姜引.

    四君子湯治脾胃不調(diào)等癥.

    人參 白術(shù) 白茯 甘草 姜、棗引.

    姜茶飲治赤白?。?/p>

    陳茶 生姜 黃蠟 鹽 車前葉

    四獸飲治虛瘧.

    白術(shù) 人參 白茯 草果 半夏 甘草 陳皮 烏梅 姜、棗引.

    人參養(yǎng)胃湯治瘧寒多熱少.

    陳皮 半夏 茯苓 人參 蒼術(shù) 濃樸 草果 藿香 姜引.

    清瘧飲

    柴胡 枳殼 青皮 半夏 白術(shù) 黃芩 濃樸 豬苓 白茯 澤瀉 陳皮 甘草 貝母 知母 前胡

    隨用截方

    前方加常山 草果 檳榔 姜引.煎服.

    參蘇飲

    人參 蘇梗 桔梗 前胡 半夏 干葛 陳皮 枳殼 杏仁 木香 甘草 茯苓 姜引.

    五子五皮飲治腫脹.

    蘇子 山楂子 蘿卜子 葶藶子 香附子 桑皮 橘皮 大腹皮 茯苓皮 生姜皮

    瀉黃散治濕熱腫脹.

    赤茯 黃連 黃柏 黃芩 山梔 澤瀉 茵陳

    瀉白散治腫熱.

    甘草 桔梗 陳皮 桑皮 地骨皮

    四物湯調(diào)益榮衛(wèi).

    川芎 當(dāng)歸 熟地 白芍

    麥冬飲治吐血久不止.

    麥冬 黃 當(dāng)歸 人參 五味子 生地

    清胃湯治糞后見血.

    山梔子 生地 牡丹皮 黃連 當(dāng)歸

    茵陳湯治黃膽.

    茵陳 梔子 黃柏

    祛風(fēng)散治天柱骨倒.

    防風(fēng) 甘草 羌活 細辛 黃芩 白芷 薄荷 當(dāng)歸 川芎

    滋陰降火湯治陰虛痰結(jié).

    當(dāng)歸 地黃 白芍 黃連 白茯 知母 天花粉 蓮子 黑元參 甘草 麥冬 燈心引.

    五淋散治血淋.

    赤茯 赤芍 山梔仁 條黃芩 當(dāng)歸 甘草 燈心一團引.

    清脾飲治熱瘧.或熱多寒少.

    青皮 半夏 黃芩 甘草 白術(shù) 白茯 柴胡 陳皮 草果 濃樸 姜、棗引.

    人參安神湯治心血不足.驚悸不安.

    麥冬 人參 當(dāng)歸 黃連 棗仁 生地 茯神

    安神湯治心血不足.驚悸.

    人參 半夏 棗仁 茯神 當(dāng)歸 橘紅 赤芍 五味子 甘草 姜引.

    寧心丸

    麥冬(五錢去心) 寒水石(一兩) 白茯 甘草 牙硝 山藥(各五錢) 朱砂(一兩) 龍腦(一字)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芡實大.每服半丸.砂糖水磨下.

    如慢癥.用人參、白術(shù).煎濃汁化下.

    肝疳丸

    五靈脂 夜明砂 龍膽草 天麻 干蟾頭 全蝎(一個) 蟬蛻 川芎 蘆薈 黃連 青黛 防風(fēng)

    上為末.豬膽汁浸為丸.麻子大.每服十丸.薄荷湯下.

    化 丸治肺疳.

    蕪荑 青黛 蘆薈 川芎 白芷 胡連 川連 蝦蟆灰

    各等分為末.豬膽汁浸糊為丸.麻子大.每服二十枚.臨臥.杏仁湯下.

    褐子丸治疳脹.

    蘿卜子(一兩) 青皮 陳皮 檳榔 赤茯 黑牽牛 莪術(shù) 五靈脂(各五錢) 木香(二錢五分)

    上為末.糊為丸.綠豆大.每服十五丸.桑皮、紫蘇煎湯.或蘿卜湯下.

    五味二陳湯治夾暑傷寒吐瀉.

    陳皮 半夏 白茯 甘草 濃樸 香薷 黃連 山楂 麥芽 神曲 木通 澤瀉

    香薷飲治暑熱.

    香薷 濃樸 扁豆 黃連

    清心蓮子飲治溺血.

    麥冬 地骨皮 黃芩 甘草 白茯 黃 柴胡 車前 石蓮肉 人參

    瀉青湯治囟填.

    羌活 川芎 梔仁 龍膽草 當(dāng)歸 防風(fēng)(各等分) 大黃(減半) 竹葉引.

    清金飲治傷風(fēng)嗽吐.

    前胡 杏仁 桔梗 桑皮 半夏 甘草 旋覆花 薄荷 陳皮 水煎.

    小續(xù)命湯治剛?cè)??。?/p>

    麻黃 人參 黃芩 川芎 芍藥 甘草 杏仁 防風(fēng) 防己 肉桂 附子

    芎蘇飲

    川芎 蘇葉 陳皮 半夏 柴胡 桔梗 枳殼 干葛 白茯 甘草

    瀉肝湯

    車前 木通 生地 歸尾 山梔 黃芩 龍膽草 甘草(各五分)

    松蕊丹治龜背.

    松花 枳殼 防風(fēng) 獨活(各一兩) 麻黃 前胡 大黃 桂心(各五錢)

    為末.蜜丸黍米大.每服二十丸.粥飲下.

    寬氣化痰丸治龜胸.

    大黃(三分) 杏仁 百合 木通 桑皮 甜葶藶 天門冬 石膏(各五錢)

    上為末.煉蜜丸.黍米大.食后臨臥.白熱水化下.

    柴胡梔子飲

    柴胡 山梔 白茯 川芎 白芍 當(dāng)歸 丹皮 牛蒡 甘草 等分.水煎.子母并服.

    固腸飲治久痢不止.

    木香 黃連 當(dāng)歸 白芍 人參 白術(shù) 白茯 甘草 訶子肉 水煎.

    屈膝散治鶴膝.

    防風(fēng) 薏苡仁 牛膝 苦參(女便浸曬) 何首烏(男便浸曬各一錢) 僵蠶 天花粉 荊芥穗(各五錢)肥皂核肉(一兩) 鹿茸(五錢)

    共為粗末.每用三錢.同冷飯團四兩.牡豬油六錢.粘米、綠豆各一撮.水四碗.煎至二碗.分作二次.溫服.

    豬乳膏治胎風(fēng)胎驚.

    牛黃 朱砂(各少許) 取豬乳調(diào)抹兒口中.

    清暑益氣湯治傷暑煩熱.

    黃 升麻 人參 白術(shù) 陳皮 神曲 澤瀉 黃柏 當(dāng)歸 青皮 干葛 五味 甘草 水煎服.

    八珍湯

    人參 白術(shù) 茯苓 甘草 川芎 當(dāng)歸 熟地 白芍 姜、棗引.

    藿香正氣散治傷脾胃.外感寒邪.

    藿香 紫蘇 大腹皮 陳皮 桔梗 甘草 茯苓 半夏 神曲 濃樸 白芷 姜、棗引.

    疏風(fēng)順氣湯治風(fēng)寒發(fā)喘.

    紫蘇 干葛 桑皮 前胡 麻黃 杏仁 甘草 水煎服.

    清肺湯

    白術(shù) 茯苓 陳皮 薄荷 南星 桑皮 細辛 甘草 桔梗

    備急方治夜啼內(nèi)吊.

    煎蔥湯淋洗其腹.又用艾絨烘熱.包熨臍腹十?dāng)?shù)次.其痛即愈.

    蓮花飲

    甘草 知母 蓮花須 川蓮仁 栝蔞仁 五味子 人參 干葛 白茯 生地 竹葉

    參竹湯

    麥冬 人參 竹葉 甘草 半夏 小麥 粳米 陳皮 生姜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