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查古籍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shuō),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麻疹浮?。蓄^粒.非如發(fā)斑.成片一色.方其初起.必先發(fā)熱.都似傷寒.而有分別.鼻流清涕.咳嗽嚏泄.眼胞微腫.淚汪盈睫.或嘔或利.紅及腮頰.此麻疹候.汗下不必.按此諸癥.乃為肺疾.亦屬天行.傳染而得.身熱之后.其出最捷.一擁而來(lái).六時(shí)漸沒(méi).其沒(méi)貴遲.期兩三日.熱清毒退.乃為上吉.亦有出遲.三日始滅.亦有沒(méi)早.頃刻無(wú)跡.皆由熱毒.膚濃而合.恐生他變.至不可測(cè).及其既退.調(diào)護(hù)宜密.切須忌口.風(fēng)寒莫及.疹后變生.最易咳逆.毒流肺竅.氣喘吸吸.或成癆瘵.骨蒸羸怯.毒淫脾腎.漸至骨立.或頻瀉利.青黃夾雜.毒流腸胃.氣虛難接.或口生瘡.牙齦爛黑.毒深入肝.奄奄命絕.此四大癥.疹后易涉.慎勿輕視.致令危急.按癥尋求.治之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