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幼科證治準(zhǔn)繩》 疳勞

    作者: 王肯堂

    即疳熱而骨蒸,兼諸咳嗽、盜汗等證是也。湯氏鱉甲散、豬肚丸皆對(duì)證之藥。

    干地黃煎

    (顱囟)治小兒疳勞,肺氣熱咳嗽,四肢漸瘦,心脈干。

    生地黃汁(五兩)酥生姜汁蜜(各一兩)鹿角膠(半兩)上,先以地黃汁入鐺內(nèi),慢火煎,手不住攪,約五六沸下酥,又五六沸下蜜,次下膠,又下姜汁,慢火煎,后如稀餳,即住火。每食后兩度共與一匙頭。忌諸毒物。

    〔王先生〕

    雞肉煎丸

    治小兒十歲以上,疳勞壯熱形瘦。

    宣連(去須,二兩)銀柴胡(去蘆,洗凈)秦艽(去土凈)知母使君子(肉)子芩(各一兩)蕪荑(去衣)川鶴虱(各半兩)上為末,以黃雌雞一只重一斤許,籠之,專以大麻子飼之,至五日后宰,去毛令凈,于臀后開孔去腸肚,凈洗拭干,入前藥末于雞腹內(nèi),以線縫之,取小甑,先以黑豆鋪甑底,濃三寸,安雞在甑中,四傍以黑豆圍裹,上亦以黑豆蓋之,自日出蒸至晚,候溫冷,取雞,去腹中藥及筋骨頭翅,以凈肉研勻,和得所,如干入酒,面糊為丸,如大麻子及小綠豆大。每服十丸、十五、二十丸,以意加減,空心臨臥,麥門冬熟水吞下。如小兒疳勞骨熱,十五歲以上溫酒下。忌豬肉。

    〔張氏〕

    三和飲子

    治三焦膈塞,五臟澀滯,氣逆痰涎,米食后惡涎,太陽(yáng)昏痛,及治山嵐瘴氣,吐逆不美飲食,面色浮黃,指甲青黑,小兒疳勞吐乳,及大人小兒久病乍安,神氣未復(fù),寒熱往來,并皆救療。

    紫團(tuán)人參(三兩半,洗,銼)甘草(一兩半,炙,銼)綿黃(五兩,酒浸一宿,洗凈,銼)上件三味,同入木臼內(nèi)用木杵搗為粗散,每服三大錢,生姜三片,水二盞,棗三枚,同煎八分,去滓服。不拘時(shí)候。

    犀角散

    治小兒骨熱,解毒。

    銀州柴胡川大黃甘草(炙)川芎茯苓芍藥面葛桑白皮地骨皮山梔子仁黃芩貝母(各半兩)上為末。每服一大錢,水一盞,入青蒿一枝,小麥?zhǔn)#迤叻?,溫溫服之?/p>

    大段有患,更入麻黃、連翹、二味,與前藥等分為末,煎服之效。(莊氏第二十一候用此方。)

    鱉血煎

    治疳勞。

    蕪荑柴胡川芎(各一兩)人參(半兩)使君子(二十一枚,去殼)胡黃連宣黃連(各七錢)上用鱉血一盞,吳茱萸一兩,和二黃連淹一宿,次早炒干,去茱萸并血,用二連入余藥末,粟米粉糊丸,麻子大。食前,熟水下。

    黃連丸

    治疳勞。

    黃連(半兩,凈,膽汁,浸曬)石蓮子栝蔞根杏仁(湯浸去皮,焙)烏梅肉(各二錢)上為末,牛膽汁浸糕糊丸,麻子大。煎烏梅姜蜜湯下。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