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門法律》(公元 1658 年)清.喻昌(嘉言)著。六卷。依風、寒、暑、濕、燥、火六氣及諸雜證而分門別類。每門分論、法、律三項。論是總論病證,法是治療法則,律是指出醫(yī)生在治療上的過失。
查古籍
《醫(yī)門法律》(公元 1658 年)清.喻昌(嘉言)著。六卷。依風、寒、暑、濕、燥、火六氣及諸雜證而分門別類。每門分論、法、律三項。論是總論病證,法是治療法則,律是指出醫(yī)生在治療上的過失。
《原機啟微》(公元 1370 年)元.倪維德著。二卷,又附錄一卷。論眼病根源,制方要義,并附方義。附論眼病若干種,也較詳明。
巢氏云∶疳濕之病,多因久利,脾胃虛弱,腸胃之間蟲動侵蝕五臟,使人心煩懊悶,其上蝕者,則口鼻齒齦生瘡,其下蝕者,則肛門傷爛,皆難治?;蛞蚓美?,或因臟熱嗜眠,或好食甘美之食,并令蟲動,致生此病也。《圣惠》夫小兒嗜食甘味多而動腸胃間諸蟲,致令侵蝕臟腑,此猶是也。凡食五味之物,皆入于胃,其氣隨其腑臟之味而歸之,脾與胃為表里,俱象土,其味甘,而甘味柔潤于脾胃,脾胃潤則蟲動,蟲動則侵蝕成疳也,但蟲因甘而動故名之為疳也。若蟲蝕下部,則肛門生瘡爛開,急者數(shù)日便死,宜速療之。夫小兒乳食不節(jié),冷熱相乖,傷于臟腑,致疳氣也。若脾胃虛弱,則哺乳不消,大腸虛寒,遂變泄痢,因其久痢不止,腸胃俱虛,為水濕所乘,腹內(nèi)蟲動,侵蝕下部,故名疳痢濕也。
《千金》
除熱結(jié)腸丸
斷小兒熱,下黃赤汁沫及魚腦雜血,肛中瘡爛,坐生蟲。
黃連柏皮苦參鬼臼獨活橘皮芍藥阿膠(各半兩)上八味,末之,以藍汁及蜜丸,如小豆。日服五丸至十丸。(冬無藍汁,可用藍子一合,舂蜜和丸。)
姜蜜湯
(《千金》)治濕。
生姜汁(五合)白蜜(三合)黃連(三兩)上三味,以水二升別煮黃連,取一升,去滓,納姜、蜜更煎,取一升二合。五歲兒平旦空腹服四合,日二。
杏仁湯
(《千金》)治。
杏仁(五十枚)苦酒(二升)鹽(一合)上三味和煮,取五合。頓服之,小兒以意量服。
治蟲蝕下部方胡粉雄黃上二味,各等分,末。著谷道中。亦治小兒。
〔張渙〕
桃白散
治腸胃俱虛,腹內(nèi)蟲動,侵蝕下部,疳痢濕。
桃木白皮黃柏(蜜炙,銼)黃連(去須,炒。各一兩)蛇蛻皮(半兩,燒灰)干蝸牛(一分,燒灰)青州棗(五十枚,去核,燒灰)上件同搗,羅為細末,入定粉、麝香各一分,同研勻。每服一字,粥飲調(diào)下,乳食前。
如圣丹
干蟾(七枚,燒灰)蟬殼(半兩)蚺蛇膽大棗(去核,燒灰。各一分。以上搗羅為細末,次用)黃丹定粉麝香(并細研。各一分)上件同拌勻,用好醋一大盞,都搗一二百下成膏,如黍米大。每服五粒至七粒,米飲下,量兒大小加減,或化三兩粒涂患處。若蟲出乃愈。
〔錢乙〕
金華散
治小兒一切濕瘡癬疳。
黃柏黃連(各半兩,并為細末)黃丹(一兩,火飛)輕粉(一錢)麝香(一字,別研)上同研勻。先以溫水洗后貼之。
化丸
治諸疳生蟲,不時啼哭,嘔吐清水,肚腹脹痛,唇口紫黑,腸頭濕。
蕪荑蘆薈青黛(干)川芎白芷梢胡黃連川黃連蝦蟆灰(各等分)上為末,豬膽汁浸糕糊丸,麻子大。每服一二十丸,食后臨臥杏仁煎湯下。其鼻常用熊膽煎湯,筆蘸洗。俟前藥各進數(shù)服,卻用青黛、當歸、赤小豆、瓜蒂、地榆、黃連、蘆薈、雄黃為末,入鼻瘡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