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幼科證治準(zhǔn)繩》 寒熱雜合

    作者: 王肯堂

    香連丸

    治赤白下痢。煩渴作痛。

    南木香(半兩,不過(guò)火)凈黃連(一兩,銼,用茱萸炒,仍去茱萸)烏梅肉(二錢半,薄切,用屋瓦,慢火焙干)上為末,用阿膠半兩,銼碎,炒脹,水化為糊,候冷,入乳缽內(nèi)同前藥末亭分杵勻,丸作麻仁大。赤痢每服三十三丸至五十五丸或七十七丸,甘草湯空心下。

    白痢丸數(shù)同前,白姜湯空心下。赤白交作溫米清湯空心咽服。

    金粟丸

    治下痢赤白,水谷不化。

    凈黃連(一兩)川芎枳殼(制)谷芽(凈洗,焙干)赤茯苓(去皮)白芷南木香(各半兩)神曲(一兩,別研為末,作糊)上,除木香別銼,不過(guò)火,余六味焙,入木香同為末,用神曲末煮糊丸,粟谷大。每服七十丸至百丸,空心溫米清湯下?;虿痪袝r(shí)。

    白附香連丸

    治腸胃氣暴傷,乳哺冷熱相雜,渴痢赤白,里急后重,腹痛扭撮,晝夜頻并,乳食減少。

    黃連木香(各一錢)白附尖(二個(gè))上末,飯丸如粟米大。每服十丸至二三十丸,米飲下,食前。日夜各四五服。

    豆蔻香連丸

    治泄痢,不拘寒熱赤白,陰陽(yáng)不調(diào),腹痛腸鳴切痛,立效如神。

    黃連(炒,三分)肉豆蔻木香(各一錢)上為細(xì)末,粟米飯丸,米粒大。每服十丸至二三十丸,日夜各四服。食前米飲下。

    木香丸

    治小兒泄瀉青白,膿血相雜。

    黃連(吳茱萸同炒,去茱萸,一兩)肉豆蔻(煨,二個(gè))木香(一錢)上為細(xì)末,面糊丸,如黍米大。赤痢,粟米飲下。白痢,濃樸湯下??招姆?。

    小香連丸

    治冷熱腹痛,水谷利,腸滑。

    木香訶子肉(各一分)黃連(半兩)上為細(xì)末,米飲和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丸至三五十丸,食前頻服之。

    〔吉氏〕香連丸

    治赤白痢。

    黃連木香訶子皮(各一兩)肉豆蔻(二個(gè))子芩(半兩)上末,蜜丸綠豆大??招募宕诐{湯下,大人十丸,小兒五丸,空心日午再服,煎姜蜜湯下。

更多中醫(yī)書(shū)籍
  • 《醫(yī)貫》(公元 1687 年)明.趙獻(xiàn)可(養(yǎng)葵)著。六卷。發(fā)明《薛立齋醫(yī)案》之說(shuō),以命門真火、真水為主,以六味丸、八味丸二方通治各病。在理論上有些偏激,清.徐大樁怍《醫(yī)貫貶》予以批評(píng)。

    作者:
  • 作者:
    程杏軒
  • 《醫(yī)門法律》(公元 1658 年)清.喻昌(嘉言)著。六卷。依風(fēng)、寒、暑、濕、燥、火六氣及諸雜證而分門別類。每門分論、法、律三項(xiàng)。是總論病證,是治療法則,是指出醫(yī)生在治療上的過(guò)失。

    作者:
  • 作者:
    趙濂
  • 作者:
  • 《原機(jī)啟微》(公元 1370 年)元.倪維德著。二卷,又附錄一卷。論眼病根源,制方要義,并附方義。附論眼病若干種,也較詳明。

    作者:
  • 作者:
    袁氏(佚名)
  • 作者:
    黃凱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