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幼科證治準(zhǔn)繩》 補(bǔ)虛

    作者: 王肯堂

    四君子湯

    治脾氣虛損,吐瀉少食。

    人參白術(shù)茯苓甘草(各等分)上,每服二錢,姜棗水煎。

    六君子湯

    即四君子加陳皮半夏,治脾胃氣虛,吐瀉不食,肌肉消瘦,或肺虛痰嗽,喘促惡寒,或肝虛驚搐,目眩自汗諸證,并宜服之,以滋化源。

    錢氏異功散

    溫中和氣,治吐瀉不思乳食,凡小兒虛冷病,先與數(shù)服,以正其氣。

    人參茯苓白術(shù)甘草陳皮(各等分)一方,加木香。

    上為細(xì)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生姜五片,棗二枚,同煎。(海藏云∶此方,四君子湯、補(bǔ)脾湯加減法也。)愚按∶前方治脾胃虛弱,吐瀉不食,或驚搐痰盛,或睡而露睛,手足指冷,或脾肺虛弱,咳嗽吐痰,或虛熱上攻,口舌生瘡,弄舌流涎。若母有證,致兒患此者,子、母并服之。

    《和劑》觀音散

    治小兒外感風(fēng)冷,內(nèi)傷脾胃,嘔逆吐瀉,不進(jìn)乳食,久則漸至羸瘦。

    大抵脾虛則瀉,胃虛則吐,脾胃俱虛,則吐瀉不已,此藥大能溫養(yǎng)脾胃,進(jìn)美飲食。

    石蓮肉(去心)人參神曲(炒。各三錢)茯苓(二錢)甘草(炙)木香綿黃(炙)白扁豆(炒,去皮)白術(shù)(各一錢)上銼散。每服二錢,水一盞,棗一枚,藿香三葉煎,溫服。

    溫中丸

    治小兒瀉白,胃寒故也,腹痛腸鳴,吐酸水,不思飲食,霍亂吐瀉。

    人參白術(shù)甘草(各等分)上為末。姜汁面糊丸,如綠豆大。米飲下二三十丸,無時(shí)。

    和中散

    和胃止吐瀉,定煩渴,治腹痛。

    人參茯苓白術(shù)甘草(炙)干葛黃(炙)白扁豆(炒)藿香(各等分)上為細(xì)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棗二枚去核,生姜五片,煎八分,食前溫服。

    (海藏云∶和中散,四君子湯加減法。)

    曾氏和中散附

    主久病才愈,面黃清瘦,神昏氣弱,脾胃未實(shí),食物過傷,停飲生痰,留滯中脘,耗虛真氣,或成吐瀉。此藥性味甘平,大能調(diào)治,常服和胃氣,進(jìn)飲食,悅顏色,理風(fēng)痰。

    人參(去蘆)白扁豆(炒,去殼)白茯苓(去皮)川芎縮砂仁半夏(制)香附子甘草(炙。各一兩)肉豆蔻訶子(去核。各七錢半)上銼。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一枚,煎七分,空心溫服,或不拘時(shí)。

    〔毛彬〕治胃氣不和,吐瀉不止,痰逆不食。平胃,引行諸藥。

    銀白散

    半夏(一兩,洗七次,焙,姜、制餅)白扁豆(炒)鶯粟米人參白術(shù)(焙)白茯苓山藥(各四錢)上為細(xì)末。每服二錢,水八分,姜二片,棗一枚,煎六分,溫服。

    東垣人參安胃散

    (脾)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