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圣惠》小兒丹發(fā)兩膀里尻間,正赤,流至陰頭赤腫血出者是也。治之方薺葉(三兩)赤小豆(一合)爐門上灰(一兩)青羊脂(三兩)蔥白(二莖,切)上相和,杵如膏。磨之,燥再磨之。
又方細(xì)辛(一兩),糯米(一合),景天草(三兩),杵如泥,涂丹上瘥。
又方伏龍肝、赤小豆等分為末,雞子白調(diào)涂。又桑根煮汁浴之。車前子為末,水調(diào)涂。蠶砂一升水煮,去滓洗。鐵落末,餳和如膏,涂。杵生浮萍敷。
《千金》云∶小兒丹從髀起,小兒未滿百日,犯行路灶君,若熱流下,至陰赤腫血出。
以雞清調(diào)伏龍肝敷。又以鯽魚肉同赤白豆杵爛,入少水和敷。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圣惠》小兒丹發(fā)兩膀里尻間,正赤,流至陰頭赤腫血出者是也。治之方薺葉(三兩)赤小豆(一合)爐門上灰(一兩)青羊脂(三兩)蔥白(二莖,切)上相和,杵如膏。磨之,燥再磨之。
又方細(xì)辛(一兩),糯米(一合),景天草(三兩),杵如泥,涂丹上瘥。
又方伏龍肝、赤小豆等分為末,雞子白調(diào)涂。又桑根煮汁浴之。車前子為末,水調(diào)涂。蠶砂一升水煮,去滓洗。鐵落末,餳和如膏,涂。杵生浮萍敷。
《千金》云∶小兒丹從髀起,小兒未滿百日,犯行路灶君,若熱流下,至陰赤腫血出。
以雞清調(diào)伏龍肝敷。又以鯽魚肉同赤白豆杵爛,入少水和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