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本草綱目拾遺》 水楊柳

    作者: 趙學(xué)敏

    張琰種痘新書云∶水楊柳仍草本,生溪澗水旁,葉如柳,其莖春時(shí)青,至夏末秋初則赤矣。

    條條直上,不分枝椏,至秋略含赤花。凡痘焦紫干枯者,以此洗之,立見光亮,漿水即行,其效如神。已洗之后,若往視之,則已洗未洗之處,其明潤焦暗,形色判然。取水行漿之效,孰有速于此者。但須用巾蘸其藥水,頻頻與拭,必水足而后已也。若秋冬葉落,取根用之。瀕湖綱目木部有水楊,亦主痘毒。引魏直愛心鑒浴痘法,但所載形狀,與此全別。惟于集解下注有赤楊,與張琰所說,不甚相遠(yuǎn),而又無主治,故為補(bǔ)之。

    性微寒,味缺。涼血解毒,痘瘡焦黑,浴之立起。

    治跌打損傷,瘟疫,解暑郁惡毒。

    治痘∶水楊柳湯。張琰治痘紅紫干燥不起漿,有水楊柳湯。云古方所載∶是木細(xì)葉紅梗,枝上有圓果,果有白須散出,此等俗呼水楊梅,以其果似楊梅也。余未試用,余常用者,乃是草生水邊,葉如柳葉,其梗至秋則紅赤,無果結(jié)。此草冬用枝梗及根,春夏秋用枝葉,凡痘紅紫干枯不起水者,內(nèi)服活血解毒之劑。外用此煎水拭頭面,連拭數(shù)次,立見光潤,即具行漿之勢,所未洗者,其色不變。

    手足拘攣費(fèi)建中救偏瑣言用草本水楊柳酒煎服,甚驗(yàn)。

    痔漏洗方∶傳信方∶水楊柳根煎湯洗,俟蟲出愈。

    膀胱落下∶劉羽儀驗(yàn)方∶此名茄病,其色或紫者可治,白者不可治。黃連一錢,狗脊、水楊柳根、五倍子、魚腥草四味,多寡不拘,枯礬錢許,共為末,煎湯先熏后洗,乘熱時(shí)輕輕托進(jìn),睡臥一二日即愈。再服調(diào)理藥。

    毛世洪經(jīng)驗(yàn)集∶扦扦活,即水楊柳。其根可治楊梅結(jié)毒。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