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幼科心法要訣》 陰水

    作者: 未知

    陰水便利不煩熱,須服實脾腎氣丸,若服溫補俱無驗,攻補兼施病始痊。

    【注】陰水者,因脾腎虛弱也。脾虛不能制水,腎虛不能主水,以致外泛作腫,內(nèi)停作脹,若二便不實,身不熱,心不煩者,宜用實脾散、金匱腎氣丸。若服溫補之藥而無效驗者,則是虛中有實也。欲投攻下之劑,恐小兒難堪;若不攻之,又豈可坐以待斃。須攻補兼施,或一補一攻,或二補一攻,或九補一攻,審其進退,俟有可攻之機,以意消息。藥與元氣相當,始能逐邪而不傷正也。必須忌鹽醬百日,方可收功。

    實脾散

    草果仁(研) 大腹皮 木瓜 茯苓 木香(研)濃樸(姜炒) 干姜 附子(制) 白術(shù)(土炒)甘草(炙)

    引用棗二枚,水煎服。

    【方歌】實脾散治陰水腫,草果大腹木瓜香,濃樸姜附術(shù)苓草,虛者仍兼腎氣方。

    金匱腎氣丸

    熟地黃(一兩) 山藥(炒八錢) 山茱萸(八錢) 牡丹皮(五錢) 茯苓(一兩) 澤瀉(五錢) 肉桂(五錢) 淡附子(五錢) 車前子(五錢) 牛膝(八錢)

    共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錢半,白滾水送下。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