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溫?zé)峤?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zé)岵≈鳎浴秲?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議者曰∶經(jīng)籍,吾道之筌蹄;方論,醫(yī)道之筌蹄。然則然矣。使經(jīng)籍不存,學(xué)人無所折衷,安知夫道之淵源;使方論不著,醫(yī)者無所夷考,安知夫醫(yī)之精粗?世有盧、扁、華佗,則處劑意解,妙通于神,何假方論哉?
奈何盧、扁、華佗不世,有求其不迂、不泥、不矜、不誣者蓋鮮。士大夫與其委聽于庸醫(yī)之手,曷若因方論求古人用心,以之衛(wèi)生濟世耶!方論之于世,猶五谷之于日用乎,孰謂士君子恥言之。
揭陽劉公帥荊湘嘗命編集古今醫(yī)書中小兒方劑之說為一書,總四十卷,目曰《幼幼新書》,既成三十八卷而疾不起。
漕使四明樓公實繼其政,乃曰∶前之美不可不成。肆命亟迄其事。因合后二卷為一,復(fù)纂歷代所述求子方論為一卷,冠其篇首,閱月而書成。噫!可謂盡矣。(才孺)竊嘗聞諸夫子之言曰∶父母生之,續(xù)莫大焉。嗣續(xù)之道,人倫之首。詩三百六篇,圣人所取。婦人樂有子, 苜美之;子孫眾多,螽斯美之,居然生子,生民美之;乃生男子,斯干美之。讀詩至此,使人三致志焉。求子之論,古人所以著于方書者歟!今公會萃諸家之說,置諸方論之前,使成書流布家藏,人有真得,夫子與詩人之意者也。抑嘗謂∶昔宋莒公因豪雨至水侵蟻穴,公折竹為橋,以過群蟻。他日有僧謂公曰∶公豐神頓異,如能活數(shù)百萬命者。夫折竹為橋,一時戲事,螻微生,何補于世,而陰為功惠如此。矧是書之傳,利及天下后世,則公之 祿榮衍,取必于天,端可執(zhí)左契也。
紹興上章敦 歲十一月哉生明左迪功郎新差江陵府司戶參軍石(才孺)謹(jǐn)序
庚午秋仲,潭帥劉方明以疾不起,仆攝帥事,問諸府人∶公治潭久,凡所興立,不為茍且計,得無有肇端,既閑偶未就者?于是以《幼幼新書》來告。索而觀之,則古今醫(yī)家之書,若方與論為嬰孺設(shè)者,無不畢取包并總統(tǒng)類聚而條分之。如適通寰,百貨具在,如開藏室,群玉燦然。隨所宜用,必厭其求。噫!昔好事人得一名方,櫝藏謹(jǐn)守,雖父子誓以不傳。方明于此,顧能窮探博取,萃為成書。鋟版流通,與世共寶,則其用心亦仁矣哉!因命趣工以成其美,又集舊傳宜子諸方,列系于左為第一通云。
十一月十六日右朝散大夫荊湖南路轉(zhuǎn)運判官權(quán)潭州軍州事樓 謹(jǐn)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