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幼幼新書》 一切瘡第一

    作者: 劉昉

    漢東王先生《家寶》論小兒諸瘡癤。夫瘡者,皆因臟腑不調(diào),風(fēng)邪失守而得?;蛴蟹e毒,或者風(fēng)化為蟲,或則熱氣有盛,或者驚入皮膚。其大者,是滯于血脈而橫出于皮膚之間,若節(jié)其氣血?jiǎng)t易破。若或風(fēng)纏,則生其癮疹?;蛘咄庑八?,即多燥癢而不定,其食毒則滯死其血?dú)猓脛t化為膿也?;蜃黧@瘡者,驚本無物,亦蹉其血?dú)?,在臟而為積,在腑故出皮膚為瘡,發(fā)遍身而四肢難較。(其積即是不化之食在脾。有積者,皆是脾得之。其脾胃主四肢,故有根本在臟,宜以取轉(zhuǎn)耳。)

    風(fēng)瘡亦發(fā)遍身,其形甚小,世呼為疥。(其風(fēng)出入毛竅之間,久感外風(fēng),化為氣也。)

    熱毒瘡發(fā)處不定,節(jié)滯其血,故作瘡。

    蟲窠瘡常發(fā)于脛后,作其窠,窠內(nèi)有蟲,如蟣子,蓋因腹中燒蟲隨氣化。其瘡即較而再發(fā)成片子,如癬相似,甚有死血,癢若以藥敷較,只是歸腹中,須是取卻蟲方瘥,及與殺蟲藥。

    驚瘡若發(fā)在四肢手足腕時(shí),亦難瘥,宜服驚藥。

    頭瘡多因胎熱,及腎上沖之所為也。

    雁過瘡是肺熱也。(其瘡遇秋肺盛則發(fā);遇春水旺必瘥。發(fā)在腳HT HT 上,成片子也。)

    《嬰童寶鑒》論小兒瘡是臟腑有積熱,并宿食停留胸中,毒瓦斯流十二經(jīng)絡(luò)而生瘡也。

    《千金》治小兒上下遍身生瘡方。

    芍藥 黃連 黃芩(各三兩) 苦參(八兩) 大黃(二兩) 蛇床子(一升) 黃柏 菝 (一斤)

    上八味 咀,以水二斗,煮取一斗,以浸浴兒。

    《千金》苦參湯治小兒身上下百瘡不瘥方。

    苦參(八兩) 地榆 黃連 王不留行 獨(dú)活 艾葉(各五兩) 竹葉(二升)

    上七味 咀,以水三斗,煮取一斗。以浴兒瘡上,浴訖敷黃連散。

    《養(yǎng)生必用》治瘡腫退臟腑積熱方。

    黃 (切,焙) 人參 甘草(炙) 白藥子 栝蔞根(等分)

    上為末,煎柳枝湯放溫,溫調(diào)下一錢,日二三服。

    《嬰孺》治小兒、大人一切瘡,醫(yī)不識(shí)者神效方。

    水銀 甘草 黃柏 黃連 松脂(黃明者) 膩粉 土蜂窠(以泥為著壁者。南方均有,自可采覓。以上等分。)

    上取水銀放掌中,以唾殺為青泥,入 碗中。以生麻油和研,生絹濾如稀餳,和藥末再研如稠餳。先以溫水洗瘡,帛拭干涂之。治一切無名瘡。此方不須付醫(yī)人合和,令一細(xì)心子弟根據(jù)方為之,涂一度即瘥。至如瘡有黃水出,涂之隨手便干。如瘡癢不堪忍,涂之立止。如痛不撒者,涂之立瘥。比合此藥,前后救人非一也。

    《嬰孺》治瘡飛烏膏方

    輕粉(燒朱砂作水銀上黑煙也) 礬石(燒灰。各二兩)

    上為末。甲煎和如脂,敷乳瘡,日三。為末敷,不須和。有汁自淹定,為散敷。諸種瘡黃爛一切悉效。

    《嬰孺》治瘡又方

    黃連(三兩,末) 胡粉(五分) 水銀(一兩)

    上和勻,以紙裹,熟 勻,敷乳瘡上及小兒頭垢百瘡,并悉大效。

    《嬰童寶鑒》洗小兒瘡藥。

    剪刀草 防己 黃連 黃柏 甘草(各一分)

    上件同杵,每用一匙,布裹入蔥葉,以水同煎湯,候通手洗之。

    《嬰童寶鑒》治小兒大人瘡方。

    黃丹(一兩) 膩粉(一錢匕)

    上件研勻,嚼杏仁取汁,調(diào)藥敷之。

    《莊氏家傳》治小兒諸般瘡欲出、已出、變證、壞證神效二仙湯方

    防風(fēng) 甘草(炙。各一兩)

    上為粗末,先用杏仁一兩去皮尖,茶盆內(nèi)研令細(xì)爛后,入上件藥末同更研,拌令勻。每用藥五錢,入陳粳米一匙,須用水一碗,煎米熟為度,如熟水飲之。

    《趙氏家傳》治禿瘡、疳瘡、無辜瘡方。

    皂角(三寸,不 者) 鱉甲(一兩,燒存性) 豉(一合,炒焦) 膩粉(五筒)

    上為末,后入粉一處研勻,生油調(diào)涂瘡上,先用漿水洗去瘡上不潔,然后上藥。此累經(jīng)大驗(yàn),頭上一切瘡皆可治。

    《吉氏家傳》治諸般瘡毒方。

    黃柏 柏葉(各一兩) 輕粉(二錢)

    上件為末,用雞子油調(diào)涂在瘡上,未瘥,更上一次。

    安師傳瘡口久不合者方。

    狗頭骨 空雞子殼(已抱出者) 乳香 沒藥 黃連

    上五味,將狗頭骨及雞子殼各燒灰,乳香等各為細(xì)末,平取五者等分,以油蠟成膏,調(diào)涂搽瘡上便干好。

    若是曾水入后不合,即用皂子燒灰存性,入沙糖和貼瘡口上。少頃水出腫退,卻合前合瘡口藥。如腫水退,且用取水毒令腫退方合瘡口。

更多中醫(yī)書籍